據大河報報道,特朗普政府高調放風可能訪問中國,引起外界熱議,可沒想到這件事還沒敲定呢,特朗普又高調逮捕美國境內中國公民。
美國司法部突然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逮捕一批人,其中包括 6 名中國公民。美方稱這 6 名中國公民涉嫌協助朝鮮間諜人員,通過遠程方式為美國企業工作,過程中盜用超過 80 名美國公民身份,涉嫌電信欺詐、身份盜竊、洗錢、黑客攻擊等多項罪名。
特朗普(資料圖)
據美方披露的調查細節,這一網絡犯罪集團在全美 16 個州設有 29 個電腦工廠,共動用了超過 200 臺設備,間接幫助朝鮮籌措用于武器研發的資金。然而,美國在網絡安全問題上素來雙標,其自身搞全球監聽卻拿不出確鑿證據指責別國,此次事件很可能如以往類似事件一樣,是美國為打壓中國公民、為其反華政策找借口而自編自導的鬧劇。
7 月 1 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一貫反對沒有國際法依據、未經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的單邊制裁行為,將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堅定維護中國公民的合法權益。從國際法角度來看,美國此次對華公民的打擊缺乏明確證據鏈,也未體現出多邊機制的參與。美國依托本國法律體系,進行跨境執法并拘捕他國公民,這種不經司法協作、不依國際協議的 “長臂管轄”,近年來在多起案件中頻繁出現,是典型的 “司法霸權” 行為。中方此次的外交回應,不僅是在捍衛本國公民合法權益,也是在對美國持續擴展的 “司法主導外交” 行為提出制度性反制邏輯。
美國這一系列行為背后,很可能藏著諸多意圖。一方面,特朗普政府可能是在借鑒以往類似事件的 “成功經驗”,企圖通過逮捕、指控等手段,增加在對華談判中的話語權。如 2018 年的孟晚舟事件,就曾令中美關系陷入冰點,而此次事件的處理方式與之較為相似,不排除特朗普欲復制當年的 “劇本”,在中美新一輪博弈開啟前,通過制造摩擦來獲取談判優勢。
特朗普(資料圖)
另一方面,美國內部問題層出不窮,如經濟衰退、社會分裂等。特朗普政府通過在外交領域制造熱點事件,轉移國內民眾的注意力,以緩解國內對其施政效果的質疑和不滿,鞏固自身的政治地位。再者,在中方加快對外布局,特別是加強中歐聯系等關鍵節點上,美國必須出招攪局。此次逮捕行為,旨在干擾中國的外交節奏和戰略布局,遏制中國的發展勢頭。
美國一邊聲稱籌備特朗普訪華之行,另一邊卻對中國公民 “亮銬”,這種矛盾的行徑深刻揭示了當前中美關系的復雜性、脆弱性和對抗性。它反映了中美在經貿、科技、軍事等多領域存在著廣泛的共同利益,同時又面臨著諸多矛盾和分歧。在經貿領域,中美兩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經貿合作對全球經濟穩定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特朗普訪華的潛在經濟合作空間較大,如美國企業期望在中國市場獲得更多的投資機會、市場份額等。
但美國又頻繁對中國采取加征關稅、貿易限制等措施,嚴重破壞了中美經貿關系的正常發展,使兩國間的貿易摩擦不斷升級。在科技領域,美國長期對中國實施科技封鎖和打壓政策,限制高科技產品和技術的出口,試圖遏制中國科技的快速發展。同時,美國又擔心中國在科技領域的進步會對美國的科技霸權地位構成威脅,因此不斷加大對中國的科技競爭壓力。在軍事領域,美國在亞太地區加強軍事部署,其核心任務是指揮配備網絡戰、太空戰、電子戰等尖端武器的 “多領域特遣隊”,其目的之一就是對中國的軍事力量進行威懾,維護其在全球的軍事霸權地位。
特朗普(資料圖)
此次事件無疑給中美關系帶來了新的挑戰和不確定性。未來,中美關系可能繼續呈現出 “邊打邊談” 甚至 “以打促談” 的復雜態勢。美國可能會繼續利用司法、金融、技術等手段對中國進行遏制打壓,試圖在與中國談判中獲取更多的利益和優勢。而中國則面臨著更加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需要在堅決維護自身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基礎上,靈活應對美國的挑戰,積極拓展外交空間,推動中美關系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現健康穩定的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