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中國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英國趁火打劫,從中國手中割走一個縣,這片土地至今仍未歸還。
這塊土地究竟在哪?又是怎樣被霸占的?如今還有歸還的可能嗎?
故事要從一個名叫“葡萄縣”的地方說起。
葡萄縣位于邁立開江左岸,是緊挨著中國西南邊陲的一個小地方。每到秋天,整條山谷就飄滿了葡萄甜香。
別看地方小,它的歷史可厚重著。早在2000多年前,漢武帝大手一揮開拓疆土,葡萄縣就老老實實寫進了中國版圖,成了華夏大家庭的一員。
那時候中原的絲綢、茶葉沿著古道運到這里,當地的山貨特產再往內地送,熱熱鬧鬧的商貿往來從沒斷過。
到了明朝嘉靖年間,葡萄縣依舊是中國地圖上一塊板上釘釘的領土。不過,隔壁緬甸卻盯上了這塊“肥肉”。
當時緬甸東吁王朝野心勃勃,覺得葡萄縣地勢險要,既能卡住交通要道,又能當軍事跳板,就開始沒事找事挑起爭端。
從嘉靖皇帝在位一直到萬歷年間,明緬之間的小摩擦不斷升級,這場西南邊地爭奪戰,一打就是大半個世紀。
今天你占我個寨子,明天我奪你個關隘,就像兩個鄰居為了一堵墻天天吵架,雖不算大規模戰爭,卻把雙方折騰得夠嗆。
最后明朝軍隊好不容易把緬甸勢力趕出去,葡萄縣才重新回家。
誰能想到,好日子沒過多久,清朝末年,西方列強的大炮就轟開了中國大門。
軟弱的清政府被打得暈頭轉向,只能乖乖簽下條約。1886,英國不僅拿走了緬甸的控制權,還順手把夾在中間的葡萄縣也劃拉走了。
到了民國時期,國民政府也曾想過挽回局面。外交人員揣著地圖、拿著史料,跑去和英國人談判,說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土地,得物歸原主。
可英國人哪肯松口,談判桌上,他們翹著二郎腿,叼著雪茄,拿“當地民眾習慣英國統治”當借口。
更憋屈的是,國民政府只能在地圖上把葡萄縣標成中國領土,實際上根本管不著當地一草一木。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國沿海港口全被日軍封鎖,滇緬公路成了唯一的救命輸血線。
戰略物資從仰光上岸,沿著蜿蜒的公路翻山越嶺送進中國,支撐著艱苦卓絕的抗戰。可在這節骨眼上,英國人卻玩起了卡脖子的招數。
1941年,英國和國民政府談判時,突然掏出一份協議,指著葡萄縣的位置說:“把這塊劃給緬甸,不然就關閉滇緬公路!”
當時的中國軍隊正和日軍打得激烈,武器彈藥、藥品糧食全靠這條生命線補給。
一邊是前線嗷嗷待哺的戰士,一邊是英國人的威脅。最終在巨大壓力下,國民政府只能簽了字。
這一簽,就徹底斷送了收回葡萄縣的最后希望。
如今的葡萄縣,成了緬甸北部克欽邦的一部分,四周全是高聳入云的懸崖峭壁,進出都得翻山越嶺,交通很不方便。
這里反倒成了戶外運動愛好者的天堂,因為縣境內的“奮敢山”常年云霧繚繞,山頂能看到壯麗的云海日出,每年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登山客背著行囊來挑戰。
但是站在山巔遠眺,誰能想到腳下這片土地,曾經屬于中國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