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年—1424年),年號“永樂”。
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朱允炆登基,此時的建文帝朱朱允炆坐擁萬里江山,手握百萬軍隊。然而,朱元璋分封諸王后,時任燕王的朱棣手下只有10萬人馬,封地只有北京一隅之地。最終結局,朱棣絕地反擊,奪得皇位。這個過程中,朱棣是如何打敗侄子建文帝的呢?
朱允炆登基后,他深感眾多藩王難以管理,于是決定采取削藩政策。皇帝的寶座屁股還沒坐熱,就開始抓內部斗爭,這無疑加劇了朱姓家族之間的矛盾。
其實朱棣在起兵之前也是猶豫了很久。朱棣知道,雖然自己貴為手握重兵的藩王,但終究只是臣子而已,如果一旦起兵,身上將深深地刻上反賊的烙印。
然而,在侄子朱允文削藩政策的步步緊逼下,朱棣不甘心乖乖地坐以待斃,這才決定起兵反抗。
既然要起兵,那就得找一個合理的理由。于是,朱棣便在核心智囊姚廣孝的提議下,決定從父親朱元璋留下的皇明祖訓中入手,終于找到了起兵的一句“朝無諍臣,內有奸佞,必舉兵討伐,以清君側。”提煉出來,就是“清君側靖國難。”其實這都是借口而已。
古時候打仗講究出師有名,不然就是犯上作亂。公元1399年建文元年7月,朱棣打出清君側,朱棣要清的是誰呢?那就是建文帝的核心朝臣齊泰、黃子澄等人。
在朱棣看來,正是在齊泰、黃子澄等人的蠱惑,這才導致了削藩政策的實施,以加深了他們叔侄之間的矛盾,因此這些人通通是朝廷奸佞。作為朱家子孫,根據太祖皇帝的祖訓,為了維護朱家天下,起兵討伐,合情合理。
作為固守北方邊境的九大藩王之一,朱棣手握數十萬重兵,實力不容小覷,可一旦削到自己頭上,爵位能不能保住都很難說,更別提兵權了,因此,他要起兵反抗建文帝。
然而建文帝朱允炆削藩其實沒毛病,藩王權力太大,如果任由其發展,遲早會出問題的。政策沒問題,那是什么原因導致失敗的呢?
主要還是在削藩策略和執行策略上出了問題。主要這幾個方面?
太過心急,朝廷人心不穩
朱允炆在朱元璋去世還不足一月的情況下,就開始了削藩大業。建文帝以謀反罪名削將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廢為庶人,遷往云南,僅僅八個多月后,又連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全部廢為庶人,更是導致湘王舉家自焚。又過兩個月,再削岷王,貶為素民,在朱元璋去世還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建文帝就先后將五位親王削為庶人,這讓天下人怎么想?
先弱后強,反而使朱棣失去牽制
朱允炆在削藩順序上選擇先弱后強,不僅使得朱棣有了充分的準備時間,同時早期藩王雖然眾多,但大家卻始終處于相互牽制之中,除掉了弱者,反而使朱棣失去了牽制。
用人不當,接連損兵折將
在平叛過程中,朱允文先后啟用四人統領,這是最致命的兵家之大忌。
第一任統帥耿炳文乃是一員老將,雖然能力一般,但仍可堪一用,結果在出戰小敗之后便被撤換。
第二任統帥李景隆,李景隆雖為名將李文忠之子,但毫無作戰經驗,而且貪生怕死,結果朱允炆在其大敗之后仍然重用,先后兩度大敗,導致朝廷損兵折將。
第三任統帥盛庸頗有能力,但對全局掌握有限,雖多次擊敗朱棣,卻無法取得決定性勝利。
第四任統領梅殷,只不過是個駙馬,卻被朱允炆托付大量軍隊,結果駐守淮安的梅殷,對朱棣的南下視而不見,使得燕軍順利南下攻打南京。
其實當時的朝廷雖無大將,但仍有表現出色的平安,徐輝祖等人,然而卻始終沒有得到重用,不得不說朱朱允炆用人不當。
以上三點重大失誤,最終葬送了自己的江山。而朱棣這邊,因為久經沙場,有很強的指揮才能,在經歷了幾年叔侄之間的斗爭,朱棣深知,即便自己再怎么反抗,終究打不贏侄子、侄子的兵力可以源源不斷,而自己始終處在四面楚歌的境地。
此時朱棣必須要賭一把,聽取了妖僧姚廣孝的建議擒賊先擒王。他重整大軍,一路勢如破竹,燕軍的策略是絕不打攻堅之戰,能打則打,攻不下則繞著走。
為了阻擋燕軍南下,朱允炆抽調京師大軍交給梅殷,令其駐守淮安。然而京城雖空虛,但仍有一戰之力,待勤王之兵一到,朱棣必死無疑。
然而令人沒想到的是,駐守金川門的李景隆和谷王臨陣倒戈打開了城門,朱棣不費一兵一卒便拿下京城。
自古成王敗寇,朱棣僅用四年時間打敗朱允炆成為最后的贏家。朱棣打著靖難的名號,完美地規避了犯上作亂的惡名,成功奪取江山,并開創了永樂盛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