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不到24小時,就是日本漫畫家龍樹諒在《我所看見的未來》里預言的“2025年7月5日大災難”了。說出來你可能不信,這哥們兒畫的漫畫里,日本要遭遇比311大地震還大三倍的海嘯——聽著就跟好萊塢災難片似的,可偏偏有人當真了。
科學界集體搖頭:“沒依據,瞎扯!”但現實卻比漫畫還魔幻:航空公司偷偷減了赴日航班,日本人突然扎堆“出國旅游”,連電視臺制作人都一邊勸別人“別慌”,一邊自己訂了4號的機票帶全家跑路。這事兒到底有多離譜?咱們今天就來嘮嘮,一個漫畫家的腦洞,是怎么把一個發達國家攪成“大型行為藝術現場”的。
一、“預言”這東西,為啥總有人信?
先說說這個龍樹諒,不是啥神棍,就是個畫漫畫的。2018年他連載《我所看見的未來》,里面隨手畫了個“2025年7月5日日本大地震+大海嘯”的情節,當時沒人當回事——畢竟日本漫畫里毀天滅地的劇情比咱們早飯吃包子還常見。可今年一到7月,這事兒突然就炸了鍋,為啥?
你品,你細品。首先,日本這地方本身就“災星高照”:地震、海嘯、火山噴發,跟家常便飯似的。311大地震才過去十幾年,福島核廢水還在往海里排,老百姓心里本來就繃著根弦。這時候跳出來一個“具體到年月日”的預言,就跟往熱油里滴了滴水——不炸才怪。其次,這兩年全球不太平:疫情、極端天氣、局部沖突,搞得大家心里都有點“末日焦慮”。平時憋著不敢說,現在有個漫畫當“出口”,可不就借機釋放了?
更絕的是,這預言里有個“比311大地震規模大三倍”的細節。311是9級,大三倍是多少?12級?地質學家聽了都想打人——地球歷史上就沒記錄過12級地震!可老百姓不管這個,“大三倍”聽著就夠嚇人,夠具體,夠有傳播力。你看那些朋友圈謠言,是不是都愛用“專家證實”“具體數據”這種套路?龍樹諒這波,算是把傳播學玩明白了。
二、航空公司:嘴上說不信,身體很誠實
最騷的操作來了——航空公司。按理說,這種“末日預言”,官方肯定要出來辟謠,企業更該穩定人心。可現實是:多家航空公司“悄悄減少了赴日航班”,日本國土交通省還“證實了這一趨勢”。你品,“悄悄”這兩個字用得多妙!
為啥要“悄悄”?明著減,等于承認“預言可能是真的”,這不是制造恐慌嗎?暗著減,既能降低風險(萬一真出事了呢?),又能甩鍋給“市場需求變化”。畢竟這幾天“離日旅行增加”了,赴日的人少了,航班空載率高,正好借機縮減,還能省下油錢——資本家的算盤,打得比東京奧運會開幕式還響。
有網友扒出來,某航空公司原本每天3班的東京航線,7月4日突然減到1班,客服解釋說“季節性調整”。可同一天,離日的航班經濟艙全價票都賣光了,商務艙秒光——這哪是“季節性調整”?這分明是“逃命旺季”!最諷刺的是,有留學生吐槽:“我本來訂了5號從大阪回上海的機票,航空公司直接打電話問我‘要不要免費改簽到4號’,我說為啥,客服支支吾吾說‘天氣原因’,可大阪這幾天天氣預報晴得跟我錢包一樣干凈!”
三、日本人的“魔幻現實主義”:一邊上班一邊囤貨
日本人的反應,簡直是大型“精分現場”。有人慌得一批:廣播作家要帶兒子逃離東京,電視臺制作人偷偷訂機票,超市里防災用品被搶空——壓縮餅干、應急飲用水、手搖發電收音機,貨架空得比我的社交圈還干凈。還有人更絕,在網上發帖:“決定5日凌晨四點帶著寵物在街上等待,萬一海嘯來了,至少能和狗子死在一起。”底下評論吵翻了:“你這是殉情還是直播?”“記得開美顏!”
可另一邊,該上班的還在上班。有網友曬出工位照片:“公司不放假,領導說‘預言要是真的,上班還能多領一天工資’。”還有人淡定地發朋友圈:“今天便當是鰻魚飯,明天海嘯來了也值了。”甚至有餐廳推出“末日套餐”:炸豬排+味增湯,配一句“吃好喝好,生死看淡”——這心態,比富士山還穩。
為啥會這樣?日本社會有個特點:“不添麻煩”文化。就算心里慌,表面上也得裝淡定,不然就是“給社會添亂”。所以電視臺拒絕做預言專題,理由是“避免引發恐慌”,可背地里員工該跑還跑。這種“表面歲月靜好,內心慌得一批”的操作,像極了咱們上班摸魚時的狀態:老板面前假裝努力,電腦底下偷偷刷手機。
四、“末日經濟”:有人恐慌有人賺翻
有人慌,就有人賺。這波預言直接帶火了“末日經濟”。防災用品店老板數錢數到手抽筋:“平時一個月賣100個應急包,這禮拜賣了2000個,進價5000日元的防災頭盔,炒到2萬日元都有人搶。”還有旅行社推出“末日避難游”:“北海道5日游,遠離太平洋沿岸,含地震保險,現在報名立減2000日元!”——合著海嘯來了,北海道就安全了?你當海嘯是外賣,還能選配送范圍?
更損的是二手平臺。有人掛出“末日生存套裝”:包含《日本沉沒》DVD、奧特曼手辦(說是“能召喚光之巨人”)、還有一張寫著“我是外國人”的中文紙條——這是準備海嘯來了靠奧特曼和中國游客救命?評論區有人懟:“你這套裝,不如加個木魚,到時候邊敲邊念‘南無阿彌陀佛’,效果可能更好。”
五、科學VS預言:為啥大家寧愿信漫畫也不信專家?
按理說,科學界早就辟謠了:日本氣象廳說“沒有任何異常數據”,地震學家出來科普“12級地震在物理上不可能發生”,連龍樹諒本人都出來打圓場:“那只是漫畫情節,大家別當真。”可老百姓為啥不聽?
因為專家的話太“正確”,卻不“有用”。專家說“概率極低”,老百姓聽的是“不是零”;專家說“要相信科學”,老百姓想的是“311之前專家也說很安全”。更重要的是,專家解決不了“焦慮”。現代社會壓力這么大,房貸、車貸、996,每個人心里都憋著一股火,“末日預言”就像個情緒出口:反正日子過不下去了,不如期待一場海嘯把一切歸零——當然,最好別波及到自己。
而漫畫呢?它不用講科學,只用講故事。龍樹諒畫的不是預言,是現代人的“集體潛意識”:對未知的恐懼,對現實的不滿,對“重啟人生”的渴望。所以有人信的不是海嘯,是“希望壞事情發生”的那顆邪念——這話雖然難聽,但你敢說自己沒偷偷想過“要是明天不用上班就好了”?
六、明天之后:預言失靈了,然后呢?
再過24小時,7月5日就來了。如果啥也沒發生,會怎么樣?
大概率是:大家尷尬一笑,該上班上班,該還房貸還房貸。防災用品店老板開始打折清庫存,旅行社的“避難游”改名叫“夏日清涼游”,龍樹諒的漫畫銷量暴漲——畢竟“預言失敗”也是個大新聞。
但有些東西回不去了。比如那些“悄悄減航班”的航空公司,下次再遇到“市場需求變化”,誰還信?那些偷偷跑路的電視臺制作人,被員工知道了,以后怎么管人?更重要的是,這次“集體恐慌”暴露了日本社會的脆弱:表面上秩序井然,骨子里卻藏著對災難的深深恐懼。這種恐懼,不是一次辟謠就能消除的。
其實不光日本,咱們也一樣。前幾年搶鹽、搶板藍根、搶雙黃連,不都是一個道理?只要人還有焦慮,就會有“預言”;只要有“預言”,就會有人信。畢竟比起“努力不一定成功”,“相信預言能保命”要簡單多了。
結語:
說到底,這個“日本末日預言”就是一面鏡子,照出了現代人的慫和擰巴:一邊吐槽“專家不靠譜”,一邊又盼著有個“權威答案”;一邊罵“謠言害人”,一邊又忍不住轉發;一邊喊著“生死看淡”,一邊又偷偷囤貨。
明天到底會不會有海嘯?誰知道呢。但可以肯定的是,7月5日太陽升起后,該還的房貸還得還,該加的班還得加,該搶的演唱會門票還是搶不到。所以啊,與其擔心末日,不如想想明天早飯吃啥——畢竟,對大多數人來說,“今天好好活著”,比“明天會不會死”重要多了。
最后友情提示:如果明天日本真出事了,別慌,打開手機,說不定能刷到“奧特曼大戰海嘯”的直播——畢竟,日本人連哥斯拉都能拍,海嘯算個啥?(手動狗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