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7月25日,清政府雇傭的英國“高升號”商船被日本軍艦擊沉
有人把日本的文化形容為一個洋蔥頭,一瓣一瓣的;其中任何一瓣,就能發現外來文化的印記。當你剝到中心時,卻發現是空的。這就是說,日本根本沒有自己的原創文化。當然,這也造就了是日本人的一個長處,善于學習別人。
很長一段時間,日本都是以中國為師的。甚至,日本人當中也有觀念認為自己就是中國人的后代。中國《山海經》的《海內北經》中有句話:“蓋國在鉅燕南,倭北。倭,屬燕。”其中,蓋國、鉅燕、燕都是地名。最后一句,“倭,屬燕”的意思,就是倭國為燕國的屬國。
《山海經》是我國先秦的古籍。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把日本稱為“倭國”,稱日本人為倭人。倭就是小的意思。《后漢書》記載:漢光武帝中元二年(57年),倭奴國遣使來朝稱臣。光武帝劉秀賜給金印及綬帶,金印的銘文為“漢委奴國王”,“委奴”即“倭奴”。
到了隋朝,作為中國的藩屬國,日本向隋稱臣進貢,并先后四次派遣隋使到我國學習。從那個時候起,日本人明白了倭字帶有貶低的意思,開始自稱“日本”。本是原本的意思,日本的意思就是日岀之國。
隋煬帝時期,日本使者向隋朝遞交國書時,內有“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的內容。隋煬帝被“日出處天子”一句激怒:天下怎能有兩個天子?日本只得讓步,將“天子”改為“天皇”。
不過,“日出處”的說法得到了隋煬帝的認可,日本的名字遂得以延用。到了唐朝,日本更是先后排遣了19批遣唐使,到中國來學習。
這一時期,日本的官制、歷法、城建、服飾、習俗等都充分借鑒了唐朝,讓日本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唐朝印記。到唐朝后期,日本發現唐朝皇室衰微、戰亂頻發。于是,停止派遣人員到中國學習。
到了明朝,中國的強大再次讓日本甘愿臣服,派遣使者尋求大明朝的冊封。并先后派出19批次的遣明使到中國,除了朝貢貿易,還尋求學習先進文明。明朝滅亡后,滿清“辮發胡服”,讓日本人看不慣。他們認為只有明朝以前的中國才是中國正宗文明。
遣唐使
盡管日本看不上滿清,但和滿清一樣“閉關鎖國”。清朝時,日本處德川幕府時期,幕府就是軍政府。當時的日本為了宣揚“武士道”,從禁教(天主教)開始,到禁止外國船只、禁止對外貿易,閉關鎖國了二百多年。
那時的日本和清朝政府一樣,都認為“西方夷人所販乃奇技淫巧,得之無所益,失之亦不足惜”。1840年,英國用船堅炮利、打開古老中國的大門。13年之后的1853年7月8日,美國東印度洋艦隊司令馬修·佩里(Matthew·Calbraith·Perry)準將率領四艘巡洋艦來到日本東京灣要求通商。
佩里之行是美國向西擴張的里程碑。當時,美國的捕鯨業已竭盡了大西洋,正尋求進入太平洋深處。更深層的原因是,美國通過1848年美墨戰爭、取得加利福尼亞州后,對太平洋商業及軍事上的野心油然而生,有意與英國競雄爭霸。
其中,佩里最迫切的需要是,要日本出售煤炭給美國海軍,并為捕鯨業者提供補給港口。為此,佩里給日本傳遞了明確的信息:若不愿和平簽訂商約,則只有付諸武力。
佩里艦隊的到來,其黑色的近代鐵甲軍艦,為日本人生平第一次見到,令他們大為震驚,深切感受到了日本與美國的巨大差距。日本人稱這次事件為“黑船來航”。
幕府不敢拒絕佩里的要求,但又恐接受后、受到國人抨擊。于是,以需要得到天皇批準為借口,推遲到下一年答復。佩里離開日本前,留下了措辭嚴厲的信,說:“敝人為示友好之意,是次只帶同4只小型戰艦,明春再回江戶時,若有需要,必會帶同更大型的艦隊。”
第二年,佩里率領七艘軍艦一直開進江戶灣,直到橫濱附近才停船。日本為了向美國人示威,為其舉辦了相撲游戲。但美國人毫不在意。其中一位客人在日記中說,相撲是個“擠推、叫罵、拉扯、呼喊、扭打和蹦蹦跳跳的玩意,看不出他們要干些什么”。
佩里來航
湯森·哈里斯
因此,他下了一個結論:“這玩意是要展示力量,但毫不成功,我只看到一兩個撲跌。我所認識的摔跤手,很多人的塊頭都只有他們一半大,但若看見他們這樣比賽,一定會捧腹大笑。”
美國人向日本展示了西方最新科技,包括一輛比例1/4的火車頭及一道全長約113米的圓形火車軌。“蒸汽在冒升,一個工程師已登上駕駛室,而幕府派來的官員亦已就位車廂中,火車風馳電掣,時速達每小時約30公里。”
日本官員的長袍在風中翻飛,據說頗愜意于此次火車之旅。面對佩里的強硬姿態,幕府只好接受了要求,雙方簽定了《神奈川條約》(1854年3月31日簽署),允許美國船只在日本停靠,并允許美國設立領事館。這是日本與西方列強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當時的幕府不肯答應馬上開港通商。美國首任領事湯森·哈里斯在1856年履新后,恐嚇日本:若不答應美國的商約要求,英國可能會提出更苛刻的條款。1858年7月,美國不費一槍一彈,與日本簽訂《日美友好通商條約》。其內容大致與中國在鴉片戰爭后所訂條約相仿。
此后,幕府又與其他西方國家訂立相同條約。這些“不平等條約”將日本變為半殖民地,使日本在政治及經濟上均成為外國的附庸。因而,無論從理論、還是實際層面上看,都可以說是日本的國恥。
此后數十年內,出現很多令日本人屈辱、憤恨的罪案,但結果多是外籍兇犯從輕發落、甚至無罪釋放。這些事情嚴重打擊了日本人的自尊心。歐美侵略者讓日本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機的同時,幕府統治者卻仍在加大盤剝和壓榨,日本國內外矛盾日趨激化。
面對重重危機,不堪忍受幕府統治和外國侵略者壓迫的日本民眾紛紛要求“富國強兵”。一場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就此爆發。1867年,明治天皇即位后,下達討幕密敕。1868年,明治天皇發布《王政復古大號令》,廢除幕府。
德川慶喜(日本歷史上最后一位幕府將軍)
前面說過,日本是一個擅長學習外來文化的民族。千百年以來,日本都是以中國為師的,但是中國在鴉片戰爭中的慘敗,歐美對于他們國家的不戰而勝,讓他們下定決心、從此要以歐美為師。
19世紀60年代初,幕府及大名(封建領主)開始派出代表團出使歐美考察。明治天皇主政后,更是派出了一個大型的使節團出訪歐美,考察資本主義國家制度。
從那時起,日本從文化開始,由制度深入,方方面面都向西方文明靠攏,開始了“明治維新”。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人以穿西服打領帶說英語為榮。從西方歸來的人,都會被認為有廣闊視野,會得到極大尊重,不少人都成為了政府要員。
那個時期,日本涌現了一大批思維開闊的政治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明治三杰”。在他們的帶領下,日本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內就建立了現代化的政府系統。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教育、醫療等等方面全部蒸蒸日上,儼然成為了能夠同西歐諸國并駕齊驅的現代國家。
隨著日本國力的日漸強盛,其作為一個島國的不足漸漸顯現。國內資源匱乏、市場狹小,急需對外進行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以天皇為首的日本統治集團選擇的出路就是,采取之前歐美針對日本的做法、進行對外擴張。
1887年,日本參謀本部制定了所謂“清國征討策略”,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第一步攻占臺灣,第二步吞并朝鮮,第三步進軍滿蒙,第四步滅亡中國,第五步征服亞洲,稱霸世界。
此時的清朝,通過“洋務運動”得到的只是回光返照。政治腐敗,人民困苦,軍事外強中干,紀律松弛。1872年,日本開始侵略中國附屬國琉球,準備以琉球為跳板進攻臺灣。1874年,日本大舉進攻臺灣。盡管日軍失利,但是清政府卻被勒索白銀50萬兩。
日本人繪的中日甲午戰爭
由于清廷的軟弱無能,日本于1879年完全并吞了中國的附屬國琉球王國,改設為沖繩縣。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開中國附屬國朝鮮的國門,強迫朝鮮政府簽訂《江華條約》。條約第一條即宣稱“朝鮮為自主之邦,保有與日本國平等之權”,把朝鮮的宗主國清朝排斥在外。
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兵變,中日兩國同時出兵朝鮮。清軍盡管壓制住了日軍,但日本通過《濟物浦條約》得到了在朝鮮的派兵權和駐軍權。
1884年,日本幫助朝鮮開化黨發動甲申政變,驅逐中國在朝鮮的勢力。袁世凱擊敗日軍,鎮壓了政變。但日本通過《天津會議專條》取得了與中國在朝鮮共同行動的權利。這兩個條約為甲午中日戰爭埋下伏筆。
1894年,朝鮮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朝鮮。等到朝鮮政府和起義軍達成了全州和議后,要求中日兩國撤兵。但日本置若罔聞,繼續向朝鮮派兵,兵力超過清軍。期間,李鴻章一直寄希望于日本撤兵,但日本并不理會,并向清政府發出兩封絕交書。同時,日本還威逼朝鮮否認自己是中國附屬國,要其“廢華約、逐華兵”。
1894年7月23日凌晨,侵朝日軍挾持了朝鮮國王,解散了親華政府,扶持親日政府,并唆使親日政府斷絕與清朝的關系、“委托”日軍驅逐駐朝清軍。
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戰,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了增援朝鮮的清軍運兵船,豐島海戰爆發。海戰中,日軍制造了高升號事件。于是,甲午中日戰爭全面引爆。
日本人有多么彬彬有禮;
他總是說,“請原諒,對不起”。
他爬進了鄰居的花園,
他微笑著說,“我請你多包涵”。
他鞠躬,很友善地咧嘴一笑,
把他一群饑餓的家人招來了。
他咧嘴笑,然后友善地鞠躬:
“真抱歉,現在這是我的園庭。”
這是美國一位叫Ogden Nash的打油詩人寫的一首詩《日本人》,簡短、又準確地概括了那個時期日本的對外擴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