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萬人凌晨守直播等地震:當科學缺位時,謠言如何制造集體恐慌?
2025年7月5日凌晨4點,東京澀谷街頭空無一人,便利店貨架上的應急食品被搶購一空。近25萬日本民眾守在YouTube直播前,等待一場「毀滅性地震」的降臨。然而直到中午12點,日本全境僅發生一次5.3級的小規模地震,所謂的「末日預言」再次淪為笑柄。這場荒誕劇背后,暴露出的是現代社會在信息洪流中的集體焦慮。
一、漫畫預言的「蝴蝶效應」
這場恐慌的源頭,是漫畫家龍樹諒1999年出版的漫畫《我所看見的未來》。書中記錄了她1976年的一個夢境:「菲律賓海域海底爆炸引發百米海嘯,吞噬日本三分之一國土」。巧合的是,書中曾模糊提及「2011年3月大災難」,與東日本大地震時間高度重合,讓部分網民將其奉為「神預言」。2025年6月,出版社在新版漫畫中刻意添加「7月5日」的具體時間,徹底點燃了公眾的恐懼。
社交媒體的推波助瀾讓謠言呈指數級擴散。TikTok上#75地震預警#話題播放量達8.7億次,AI生成的「海嘯模擬視頻」被觀看2.3億次,逼真的特效讓許多人信以為真。更荒誕的是,鹿兒島縣近期發生的911次群震(6月21日至7月3日)被強行關聯,盡管專家解釋這是正常的能量釋放,但恐慌情緒已無法遏制。
二、科學與謠言的「攻防戰」
面對洶洶輿情,日本科學界迅速組建防線。氣象廳長官野村龍一在專訪中強調:「地震預測需要時間、地點、規模三要素,當前技術只能預警(提前數十秒)或評估長期概率(如南海海槽未來30年強震概率80%),無法鎖定具體日期」。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的超級計算機每天模擬10萬種地震情景,結果均顯示7月5日無異常風險。
原作者龍樹諒的澄清更是直接戳破謠言。她在新書《天使的遺言》中坦言:「7月5日只是記錄夢境的日期,出版社為營銷添加具體時間并非我本意」。然而,當科學解釋遭遇「末日敘事」,理性聲音往往被淹沒——早稻田大學調查顯示,62%的受訪者承認「未核實信息來源就轉發」。
三、謠言的「社會成本」
這場鬧劇付出的代價遠超想象。旅游業首當其沖:旅行社赴日團退訂率高達80%,大阪世博會預估游客數量銳減,航空公司縮減鹿兒島、熊本等航線。經濟數據同樣觸目驚心:防災包銷量激增300%,超市搶購導致貨架空蕩,日本氣象廳網站因訪問量暴漲一度崩潰。更嚴重的是社會信任危機:部分民眾因恐慌撤離家園,甚至出現寺廟推出「身后事預約」的荒誕場景。
歷史經驗表明,此類謠言并非孤例。2012年「世界末日」預言曾引發全球恐慌,中國山西2010年的「長治地震謠言」導致數百萬人深夜街頭避難,醫院將病人抬至戶外避險。這些案例揭示:當科學缺位時,恐懼會成為謠言滋生的溫床。
四、信息時代的「防謠啟示」
此次事件暴露出現代社會的深層矛盾。一方面,社交媒體讓信息傳播速度超越了核實速度;另一方面,公眾媒介素養的不足讓謠言有機可乘。慶應義塾大學教授指出:「在信息碎片化時代,一個有視覺沖擊力的預言比100篇科學論文更容易被記住」。
破解困局需要多方努力。日本政府已著手加強社交平臺信息審核,對12名惡意傳播者立案調查。科學界則通過科普視頻、專家訪談等形式,用數據說話:例如鹿兒島群震的能量釋放曲線顯示,其強度遠未達到引發大地震的閾值。對個人而言,學會「延遲判斷」至關重要——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建議,面對地震傳言時,可通過「三查」核實:查官方渠道、查專業機構、查歷史記錄。
結語
當25萬人在直播間等待「末日」時,真正的災難其實是理性的缺失。正如日本防災協會呼吁的:「真正的防災不是關注某個日期,而是做好每一天的準備」。在這個真相與謊言賽跑的時代,我們需要記住:科學或許無法阻止地震,但可以驅散恐懼;技術或許無法預知未來,但可以守護理性。畢竟,比地震更可怕的,是我們對謠言的集體投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