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引進蘇27SK的基礎上,改進研發出殲-11D機型,這款最強四代戰斗機,卻在研發到一半的時候,雪藏起來悄無聲息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殲-11D之所以被雪藏,說的是它的測試機在完成各種參數的測飛之后,就凍結封存起來了,這個舉措讓外界很是疑惑,不明白為何沒有對其繼續研發,反而把已經取得的一定成果,都轉移到了殲-11BG機型上面去了,既然是最強的機型,為何沒有完成,既然沒有完成最終的交付使用,如何知道它就是最強的四代機呢?
殲-11D在有源相控陣雷達設備方面,探測能力達到200公里,可以鎖定探測到隱身目標,甚至能發現敵人先進的隱身戰斗機的位置,這讓它的作戰能力大幅提高。在武器系統方面,掛載的是霹靂15和霹靂10等格斗導彈,也能使用霹靂15和霹靂21等新型的空空導彈,鷹擊系列反艦導彈也能攜帶且靈活參與作戰,這樣的武力值就會極大地提升。
如果一定要追溯研發的源頭,殲-11D也是從殲-11B機型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技術設計而來。那么后期的技術突破部分,都加載到了殲-11BG機型上面,也讓這款中途停止研發的殲-11D越發引起了網友的好奇。
殲-11D的研發成果反哺給殲-11B,從兩款機型的對比,也能發現一些特點,殲-11D的紅外和紫外探測系統,發現目標和在黑暗環境偵查的能力,都讓人刮目相看。
在能見度不足的情況下,也不會影響偵查設備,對于預警和警告系統的設備聯動,都有著先進的技術支持,這些特點讓這款戰機在執行偵察任務,巡邏,以及對敵人進行攻擊時,都能機警捕捉敵人的信號和異常情況,能夠更為精準地反應到位,打擊準確,從而形成更為強大的戰力效果。
殲-11D的新型材料研發進展很明顯,大量使用了復合新型材料,對于減輕戰機的總體重量有很大的幫助,同時還不會影響整體的框架的結構穩定和耐沖擊的要求。在戰斗機整體減重的情況下,對于節約燃料,以及提高機動能力,都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再有重量減輕之后,對于材料和部件的磨損也能對應降低,從而延長戰機的使用時間。
兩臺太行渦扇10型發動機,提供了強勁的動力,讓這款戰機的速度,續航和高空反應,都能得到很好的推動,為載荷的增強,攜帶武器的能力,都有更好的提升。
當時研發這款升級版本的殲-11D時,考慮到空中戰機的全天候使用需求,無論是在白晝還是黑夜,都需要擁有清晰的視野,敏銳的反應能力,機警準確的捕捉信息的能力,為奪取制空的主動優勢,做出更好的保障,而殲-11D的設計理念更為偏向空優作戰,能在一定程度上復合多用途的作戰需求,設計也是為了強化空戰的應用,對探測和空空導彈的投擲,都有著優化的設計,讓其使用中能更好地發揮整體的效能。
至于我國軍工團隊為何要在多次測試之后,停止對殲-11D的研發,轉而把研發突破的技術部分都轉移加載到殲-11B的機型上,這是因為它的很多功能和此前的殲-11B有所重疊,現有機型的任務定位和戰機的各項表現,都有著一定重復的特征,如果是這樣的情況,就不需要特意再退出一個新的機型了。不如把一些優點都集中合二為一,才能讓戰斗機的效果和作戰威力,進一步的突出。
這也是為何在多次測飛之后,就把這款測試機型殲-11D封存了,不再繼續研發這個機型,沒有定型和量產。
再有一個原因,是當時我國的航空工業產能面臨嚴峻挑戰,沈飛集團當時在主要推動殲-11B,殲15和殲-16等機型的擴容增產,生產任務都非常緊張,此時再繼續增加新的機型,要打造一整套的生產線流程,會對其他機型的交付,造成一定的沖擊。
因此在對比和考慮之后,認為復產和改進殲-11B機型,是最合適的方式。也能進一步節約整體的時間和成本,同時也能優化一些生產步驟。在備料和升級方面,都有著更為合理的安排。
因此,軍工團隊最終就保留了復產的殲-11B機型,放棄了殲-11D的進一步研發。
但是不能忽視一點,在研發殲-11D的過程中,一些先進的技術理念,升級的裝備功能等,都為殲-11B的優化提升,起到了很好的推動,為空軍打造最強四代戰機,奠定了技術基礎,經過了實際的技術檢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