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報道,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務院內,美國國務卿魯比奧與印度、日本、澳大利亞三國外長共同宣布啟動“四方關鍵礦產倡議”。聯合聲明雖未直接點名中國,卻劍指“依賴單一國家加工關鍵礦產”的風險,直指中國在全球稀土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
全球80%的稀土加工產能、60%的石墨產量牢牢掌握在中國手中。這些資源構成了現代科技與國防工業的命脈,從電動汽車電池到戰斗機引擎,無不依賴這些“工業維生素”。中國優勢不僅在于資源儲量,更在于其歷經數十年構建的完整產業鏈閉環——從開采到深加工的技術整合能力令后來者望塵莫及。
稀土(資料圖)
即便印度宣布投入350億盧比啟動本土稀土開發,日本謀劃開采海底礦產,這些動作在業內看來不過是“雷聲大雨點小”。資源在地緣博弈中的真正價值,體現在五角大樓的一項內部評估:美國武器系統所需的1900多種關鍵礦產嚴重依賴中國供應,國防庫存僅夠維持半年運轉。當F-35戰機的生產線因稀土斷供可能停擺時,華盛頓的焦慮已溢于言表。
四國表面團結難掩深層裂痕。日本遭遇美國加征鋼鋁50%關稅和汽車25%關稅的經濟重壓,導致原定美日“2+2”高層會談被迫推遲。印度則因美國在印巴沖突中態度曖昧而耿耿于懷——尤其是特朗普高調宴請巴基斯坦陸軍元帥穆尼爾,給新德里潑了一盆冷水。
更根本的矛盾在于特朗普政府的“美國優先”政策。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測算顯示,美國關稅或使日本GDP增速下滑0.71%-0.76%,汽車業供應鏈面臨斷裂風險。這種背景下,所謂礦產聯盟更像是同床異夢的權宜之計。
正當四國謀劃稀土脫鉤之際,美國商務部悄然向三星、臺積電、SK海力士發出通知:撤銷其在中國大陸使用美國芯片制造設備的全面豁免權。然而這項看似強硬的措施,卻在7月3日戲劇性轉向——特朗普政府突然取消了對華芯片設計軟件(EDA)的出口限制。
稀土(資料圖)
政策反復背后是中國芯片產業的實質性突圍。2025年前兩個月,中國集成電路出口額飆升至1804.4億元,同比增長13.2%。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等企業將28納米芯片良品率提升至98%,成本比國際同行低15%-20%。華為昇騰910C等國產AI芯片性能已達國際水平,2025年預計出貨量突破70萬片。美國芯片封鎖非但未能扼殺中國半導體業,反而加速了其自主化進程。
中美之間的資源與技術交換已從暗流變為明牌。6月27日,中國商務部確認中美達成“倫敦框架”協議:中方依法加速鐠、釹等17種戰略礦產的出口審批,美方則分階段取消包括AI芯片出口限制、EDA軟件禁售等12類措施。
這種“稀土換技術”的互惠模式隨即顯現效果。美國三大EDA企業——新思科技、Cadence和西門子迅速恢復對中國客戶的軟件供應。同步解禁的還有乙烷出口,這種化工原料近半數美國產量流向中國。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在礦產倡議啟動次日便喊話中國,要求加快稀土磁鐵出口,暴露出戰略需求與現實供給間的尖銳矛盾。
稀土(資料圖)
地緣棋局上,美國一手推動礦產聯盟圍堵中國,另一手卻為獲取稀土向北京讓步,這種看似矛盾的行為印證了國際關系的現實主義邏輯:當中國的稀土精煉產能占據全球90%份額,而美國芯片巨頭英偉達因對華出口管制面臨55億美元虧損時,“脫鉤”的口號終究要讓位于國家利益的精密計算。四國礦產倡議的裂痕與EDA軟件的迅速解禁構成鮮明對照——在生存需求面前,再華麗的地緣政治敘事也不得不向工廠流水線的現實需求低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