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女主播直播時大哭,自稱已經生病,賣慘導致直播間被封,近日,網紅主播于芷晴因情緒崩潰式直播而被平臺封禁,再次引發網絡對“情緒營銷”與平臺責任的廣泛討論。
作為一位在直播圈耕耘多年的主播,于芷晴憑借早期的cos作品積累了不少人氣,目前粉絲量接近300萬,算得上是頗具影響力的內容創作者,然而,這一次,她卻因為直播時頻頻流淚、情緒失控,最終因“傳播負能量”被平臺扣分、封禁,引起了輿論的巨大反響。
根據網友的描述,近一年來多次在直播中表達自己患有、等心理問題,并且時常在鏡頭前崩潰大哭,在最近的一場直播中,她甚至唱歌唱到一半情緒失控,幾度哽咽無法繼續,這種情緒外露雖然在部分粉絲看來是一種真情流露,但也有不少網友認為,她是在“借病博流量”,甚至有人質疑其是在“演戲”。
于芷晴
抑郁癥
焦慮癥
值得反思的是,在這個內容極度飽和的網絡時代,情緒已經成為一種可以被消費的“商品”,尤其是一些主播,試圖通過制造情緒波動引起觀眾共鳴,以此獲取關注和打賞,但問題在于,這種“負面情緒輸出”若無節制,不僅對本人健康無益,也極易影響觀眾的心理狀態,尤其是對未成年人群體。
而平臺的管理行為也讓人開始思考——情緒崩潰是否就是“違規”?主播是否可以在直播中表達真實的痛苦?平臺與創作者之間的邊界在哪?平臺有責任維護一個健康積極的內容環境,但也不能一味封禁情緒表達,否則會扼殺真實、壓抑個體聲音。
在這個問題上,最需要的其實是平衡。一方面,主播需要明白,網絡不是情緒宣泄的垃圾桶,公眾人物的影響力需要負責任地使用,另一方面,平臺也應設立更科學的內容評估機制,既不能縱容消費負面情緒的行為,也要給真正遇到心理問題的人提供傾訴與疏導的空間。
于芷晴的事件,不應只是一次封號風波,它更像是一記警鐘:網絡不是舞臺劇,也不應是情緒的牢籠,在追求流量的時代,我們更需要對人性保持敬畏,對情緒多一些理解與規訓,對此你們有什么想說的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