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們,你們放暑假了嗎?放假前,學校負責人和大家規(guī)定了哪些不準?
近日,一位老師網友發(fā)了一篇短文,介紹自己學校放假前,校長在教師大會上規(guī)定的“老師暑假8不準”,引發(fā)圍觀熱議。
當天,校長在會議上是這樣規(guī)定的:1、不準參與和組織補課,高壓線碰不得!2、不準酒駕醉駕,紅線踩不得!3、不準參加升學宴、謝師宴,親戚的也不行。4、不準工作日飲酒,放暑假也不行。5、不準抹牌賭博,帶不帶彩都不行。6、所有人的護照上交,不準出國。7、出省旅游要報備,出市旅游不準發(fā)朋友圈!8、不準進入一些營業(yè)性娛樂場所,有損形象。
校長念完最后一條時,會議室里靜得能聽見空調的嗡鳴。幾位老教師交換眼神,苦笑著搖搖頭——這個暑假,算是徹底焊在家里了。
當“教師暑期8不準”的清單在社交平臺瘋傳,評論區(qū)迅速分裂成兩派:有人怒斥“形式主義作祟”,很可笑;也有人辯護“嚴管才是厚愛”。這場爭論背后,早已超出規(guī)定本身的對錯,直指教育管理中那道無解的難題:如何在約束與信任之間,找到那條不存在的完美平衡線?
教師暑假“八不準”中的部分條款,老師們還是能理解的。參與和組織補課,參加升學宴、謝師宴,碰觸師德紅線,出入經營性娛樂場所,有損教師形象。這些禁令無可厚非。酒駕醉駕、抹牌賭博,都是違法行為,更是不能碰。
其他禁令,老師們就不理解了。上交護照?一位高中教師苦笑:“去年暑假帶學生研學新加坡還被表揚,今年連港澳通行證都成了違禁品。”評論區(qū)@無射嘉措的質問獲得高贊:“《出境入境管理法》寫得明明白白,除了公檢法,誰有權收公民護照?”
更荒誕的是“出市旅游禁發(fā)朋友圈”,有老師自嘲道:“不發(fā)朋友圈,校長怎么知道我違規(guī)了呢?”這條規(guī)定,其實有事實原型的,曾經有一位老師私人微信被家長誤加了,家長看到老師朋友圈經常曬美食、曬周六周日到哪里去玩,忍不住到校長那兒舉報:你看看你們的老師,不是曬吃的就是曬玩的,你讓我家孩子怎么安心學習?
這出黑色幽默像極了教育系統(tǒng)里的經典悖論:當管理目標異化為“避免出事”,層層加碼就成了必然。
教師們的抱怨,從來不只是針對某項規(guī)定本身。“工作日不準飲酒理解,暑假哪天算工作日?”一位老師質問,“我回老家陪父母喝杯米酒也算違紀?”這種無差別管控,把教師釘死在“道德模范”的十字架上。@蒲鴻257的諷刺段子被瘋傳:“建議加一條不準房事,免得傷風化。”笑過之后盡是苦澀。當教師的私人生活被納入職業(yè)管理半徑,寒暑假這個法定休息權早已名存實亡。而真正的職業(yè)痛點——線上培訓、走訪家訪、防溺水巡查——反而藏在通知的留白里。
追根溯源,教師暑期“8不準”,是教育系統(tǒng)責任傳導鏈條扭曲的產物。當校園安全實行“一票否決”,校長們自然選擇寧可錯管一千:某鄉(xiāng)鎮(zhèn)中學校長私下坦言:“家長舉報教師打麻將?先禁了再說!真被告到教育局,十年努力全白干。”這種避險邏輯催生了政策變形。這像極了教育系統(tǒng)里的經典悖論:當管理目標異化為“避免出事”,避免連帶責任,層層加碼就成了必然。
這個暑假,或許我們該停下“該管多嚴”的爭論,先問問教育的初心:是要培養(yǎng)敬畏規(guī)矩的螺絲釘,還是點燃思想的火焰?教師辦公室窗臺上枯萎的盆栽提醒著我們:過度修剪的枝葉,終將失去向光生長的力量。(源自網友@是非曲直自媒體文)
你們學校放假前還宣布了哪些奇葩規(guī)定,評論區(qū)曬曬,咱們一起點評。
(圖源網絡,圖文不相關,侵聯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