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山
曾任職務
甌海中學黨委書記、校長
任職時間
1985.08-1997.07
大學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曾在洞頭一中任教物理數(shù)學,1983年調任甌海縣教研室副主任兼物理教研員,1985年8月調任甌海中學副校長兼黨支部書記,1990年任校長兼書記,曾兼任洞頭縣物理學會理事長,溫州市物理學會理事。
1982年,甌海區(qū)剛剛成立。當時轄區(qū)雖已有梧田、藤橋、三溪、永強和澤雅五所高中,但整體辦學質量并不高。因此,甌海老百姓還是會把自家優(yōu)秀的孩子送到溫州中學、溫二高。
在此背景下,甌海亟需打造一所綜合能力突出,教學質量優(yōu)秀,老百姓向往的優(yōu)質高中。1984年,甌海中學開始籌建(當年叫“甌海縣中學”),教育管理部門到處在物色理想的新校長。
先說回我自己。1959年,我從杭大物理系畢業(yè),因學習成績優(yōu)異被分配到溫州中學。在那個年代,行政部門經常會讓畢業(yè)生先去做政治工作。于是,我就被調去了洞頭。
因組織協(xié)調能力優(yōu)秀,加之洞頭人才緊缺,我的工作期限被不斷延長,主管部門讓我做好長期在洞頭工作的打算。期間,溫州中學等學校曾要我去就職,但我最后還是選擇服從安排,留在洞頭。就這樣,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我在洞頭一中教物理,直至七十年代成為學校的年級組長。
甌海教育局在物色校長時,有人舉薦了我。了解到我各方面能力不錯,及有個遠在藤橋的老母親需要照顧,于是決定將我調往甌海。
這里說個有趣的事。由于洞頭地區(qū)教師資源緊缺,對優(yōu)秀人才也非常珍惜,洞頭教育局局長舍不得我走。每次在路上碰到我,臉上就“晴轉多云”,馬上轉到小巷里去,避而不見。
經歷了一些波折,及各校的意欲“截胡”,我最終還是來到甌海。不過彼時甌海中學還沒建好,于是我先在藤橋中學任教,次年被調到甌海教研室。1985年開始,擔任甌海縣中學校長。
原甌海中學校門
01
場地租用
南宋學者葉適晚年曾在水心著書耕讀,甌海中學起初選址在水心,也取一份人杰地靈的好寓意。
甌海中學奠基儀式
1985年,甌海中學開始招生。起步艱難,從學生到老師校長,都在東租西借拼湊成的“校園”學習工作。
第一年辦校時,學校四層教學樓已經建了兩層,但大部分校園設施還沒完全建好,所以我們就和原來的甌海職業(yè)中學共同租借了甌海教研室的部分房間,用來開展學校的教學活動。
原甌海進修教研綜合樓
學校教師與工作人員的辦公場地則是向水心的“海龍飯店”租借來的,當時只是個十幾平方的小房間,“蝸居”著四五張辦公桌。學校施工籌備組的會議、學生學情會議、學校活動的討論、校長日常辦公、接待領導的視察……一切關于這座全新學校的規(guī)劃與醞釀,都發(fā)生在這間狹窄的房間里。
林玉山校長在首屆團代會上講話
甌海中學首屆教工代表大會
第一年一共招收了四個班,大概一兩百人,大部分來自梧田、藤橋、三溪、永強、澤雅這五個區(qū)域,遠近不一。為了解決學生“沒地方住”的問題,我們租用了水心村民的房子,老百姓的“四合院”還算寬敞,適合做學生的寢室,又征了一塊地當“食堂”,讓學生可以有地方打飯。至此,學生住宿和吃飯的問題也算勉強解決。
水心農民家租的學生宿舍
還記得,學生住得最多的是一戶是當時溫州第三人民醫(yī)院護士長的房子,他家的二樓、三樓、四樓都被我們租過來當學生寢室,大概住了一百多個男生,每個房間要住二十多人。房間里擺滿上下鋪的鐵床,密密麻麻的,過道狹窄,里外進出都需要人側著走,幾乎沒有落腳之地。不過,居住環(huán)境的壓抑并沒有影響當時這批學生開闊樂觀的心境。
借來的教室,租來的寢室和辦公室,臨時的食堂……甌中的起點艱難卻充滿希望。場地雖是拼拼湊湊,但卻寫就了甌中精彩的序章。
02
吃住艱難
那些年,學校晚自修結束已是9點,孩子們會在夜色中陸續(xù)返回住處。考慮到安全,每天他們下了晚自修,我就叫上教導處的幾位老師一起去巡邏,沿著田坎走一個多小時,每個寢室轉一圈,確保他們都回去了我才安心。巡邏結束,基本要晚上10點了。
第二天學生早自習到校前,我也早已在校,掐指一算,我每天大約有15個小時在學校,可以說除了睡覺,幾乎都在校陪著學生。我女兒都抱怨說經常看不到爸爸,連和我說話的時間都沒有。
1986年,有一幢教學樓投入使用,學校安排最上面兩層的教室給學生住宿用。原本在外住宿的孩子們全部都搬回校內,在樓下教室學完了就去樓上教室睡覺,一個教室住30個學生左右。住宿條件雖沒有提高多少,但比起走夜路,安全多了。
還記得,那時候沒有熱水,孩子們只能拿一兩個熱水瓶接水用。當然,也沒有一個像樣的洗澡地方,只有一個洗衣服的地方有一排水龍頭。冬天,孩子們就穿條短褲,在水龍頭前簡單沖一下,然后馬上擦干跑回樓上穿上衣服。看男生們凍得齜牙咧嘴,我心疼得不得了。
除了住宿,孩子們吃個飯也不容易。那時候道路條件差,教學樓到臨時食堂,他們走的都是田埂和泥巴路。下雨天,路變得泥濘濕滑,他們一手拿著飯盒,一手拿著菜,很容易滑倒。當時他們都是自己扛一麻袋米到學校,食堂負責蒸飯,并提供一個菜。所以,打翻了飯菜就只能餓肚子。
當時很多學生經濟條件有限,雖然食堂的菜也很便宜,但他們會吃自己帶來的菜,把錢省出來,買書、筆這些必備的學習用品。所以,山上的小孩下來讀書,除了會帶書包,還會帶米和梅干菜。由于交通不便,他們回家的次數(shù)也少,有時候難得來回一次,一帶就得帶很多。
01
學生苦讀
現(xiàn)在回想,各方面的環(huán)境和條件確實都很艱苦,但大家心里總是懷著希望,好像一切都能克服。具體表現(xiàn)為:學生苦學,老師苦教。
晚自修結束,我去寢室巡查,經常會看到同學們“串門”向高年級同學請教,幾個腦袋湊在一起,互相討論問題。
那時候經常停電,一周七天可能有四天會遇上突發(fā)停電,晚自習很受影響。所以,每個學生的抽屜里都備著好幾只蠟燭。一旦遇到停電,學生們不會驚慌起哄,更不會走出教室溜達,大家都是靜靜把蠟燭點起來,繼續(xù)學習。
一次停電,我走進教室看,層層疊疊的書和試卷間,同學的臉被悶烤得紅撲撲的。微光雖弱,卻支撐起了一個個學生的未來。
蠟燭的光亮透過窗戶,會被學校附近往來的水心村民看到。他們都會感嘆,甌海中學學生學習認真,停電也不會吵鬧,反而在一片蠟燭的海洋中安靜學習。這事,當時還上過報紙,我為他們感到驕傲。
這就是甌海學子的“蠟燭精神”。
02
老師苦教
學生苦學,也離不開老師苦教。
條件雖然不好,但老師們工作都很認真、積極。幾乎每一位老師都會自愿來坐班參與晚自習,給學生答疑,完全沒有報酬或補貼。班主任更不用講,不僅晚自修在,其他時間也基本都待在教室。當時,早自修大概六點五十開始,有些學生起得早吃得快,可能六點多一點已經去教室了,但回回都能見到教室里已經有老師在。
印象很深的是,一些家比較遠的老師為了節(jié)省時間,主動住在學校的閣樓。那些小閣樓挑高還不到1.8米,個子高的老師進出都得彎腰低頭,住著也很壓抑。夏天,閣樓的房間沒有電風扇,更沒有空調,難以忍受。即使是這樣,老師們也會在周六沒有課的時間,自愿留在學校給孩子們答疑。這種以校為家、全身心投入教育的精神我很敬佩,沒有他們的努力,甌海中學的發(fā)展就不會這么迅速。
我自己那會在甌海也沒有房子,我們夫妻兩個人就睡在租來的辦公室。辦公室條件也很差,我就窩在一個角落里面,白天辦公、晚上睡覺。
無論工作有多忙,我都會抽出時間去每個教室看一看,也經常隨機找一間教室走進去,坐在角落聽課,老師們早就習以為常,看我靜靜進來悄悄出去。我和老師們配合默契,不會打擾學生們認真聽課。
課后,我也會再看老師們的教案內容,跟老師一對一交流,進行點評和鼓勵。他們都說,對我印象最深的一個要求就是必須備“詳課”,當天課堂上要講的內容都必須要備在備課本上,要讓即使其他學科的老師也能看明白。
除此之外,我也和老師們強調“作業(yè)必須及時批改,及時反饋”,之前有個老師沒有及時把作業(yè)批改發(fā)還給學生,被我叫到辦公室批評了。他雖然難過,也知道我對老師是嚴而不兇,所以他也理解。我提倡鼓勵式教育,對學生和老師都是愛護又關切。
我當甌中校長的13年里,對學校的校風是非常關心的。從第一年開始,我就在開學典禮的校長講話里談到校風學風的重要,也和老師們一道,逐步完善學校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當年確定的“勤奮、求實、博學、創(chuàng)新”的校訓,從甌海縣中學到甌海中學,從水心老校區(qū)帶到現(xiàn)在的龍霞路校區(qū),這么多年一直沒變過,后來也寫進了我們的校歌里。
甌海中學水心校區(qū)
孩子們來甌海中學求學,是出于對甌海中學的信任,我們也不會辜負這份珍貴的期待。前三屆的學生,無論哪個班,無論是不是我教的,無論成績好壞,他們的名字我都會記住。每次考試后,學生們的綜合、各科單項成績我也會先過目,哪個同學成績進步了,哪個同學成績有點退步了,我都會仔細研究,再根調整學校的教學計劃。
03
結出碩果,有口皆碑
老師苦教、學生苦讀,終于迎來了好結果。
那些年,甌海中學誕生了四位溫州高考狀元及眾多優(yōu)秀學子。甌海中學何其有幸,遇見了這么多優(yōu)秀的學生,也見證了他們的奮斗和輝煌。
有好學風,又出了好成績,甌海中學的口碑越來越好。當時學生家長,特別是永強那邊的家長,選擇甌海中學的意愿非常強烈,像1991那一年,全校錄取了224位學生,就有148位來自永強。
那時候農村里有養(yǎng)豬,誰家有孩子考上甌海中學,都高興像過年一樣,一定要殺頭豬擺一桌酒,把親戚都叫過來慶祝。因為他們認為考進甌海中學等于半只腳踏入大學,要提前三年擺酒。
另外,我們老師外出家訪也是非常受老百姓歡迎的。
當時學校要求一年內要完成所有學生的家訪工作。全校教職員工出動,按照地區(qū)或班級,在寒暑假分組家訪。當時交通不發(fā)達,基本上大家都是借輛自行車,常常下午出發(fā)晚上才能到。聊遲了,晚上就經常住在某個學生家里。
老師們外出家訪,無論是到永強還是三溪,只要學生的家人親戚知道自己是甌海中學的老師,都會熱情地打招呼:“你是我外甥的老師啊”“我弟弟是你學生”,感謝的話也是數(shù)不勝數(shù)。
這里說兩個有意思的事。有次,我去學生家家訪,結果家長拿出了以前那種掛點滴的玻璃瓶子,說要請我喝酒。當年,村里人都認為這玻璃瓶子是好東西,會洗干凈裝白酒。來了客人,才會拿出來盛情款待。
還有一次,我去永強家訪,騎自行車不小心軋死了隔壁人家養(yǎng)的鵝,那戶人家急忙跑過來抓人要賠償。結果,學生家長就在旁邊解釋:“這位是甌海中學的老師。”隔壁人家一聽到,趕緊笑著說:“這鵝就是要殺了給甌海中學的老師吃的”。
這趟有驚無險的經歷,也說明了老百姓對甌海中學的認可,宰豬以慶、烹鵝以待就是對甌海中學最好的肯定。
甌海中學水心校區(qū)
如今,甌中發(fā)展很快,社會聲望很好,我非常欣慰。甌中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要特別感謝各級政府和領導的支持厚愛。我也衷心希望同學們老師們繼續(xù)發(fā)揚創(chuàng)業(yè)之初堅韌、進取的精神,堅持純樸、刻苦的作風,這些是甌中的傳家寶。甌中四十年華誕,祝福學校越來越好!
林玉山校長講述甌海中學建校經歷
鳴謝
“同一條河”為1990屆校友任軍書寫
本文為溫州都市報記者夏忠信采寫
來源:甌海中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