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臺軍高層頻頻放話,官宣成立第一支所謂的“海馬斯多管火箭導彈連”。
7月9日,臺軍將舉行“漢光演習”針對島內全面作戰的模擬,各個宣傳片鋪天蓋地。
作者-楊 編輯-楊
海馬斯火箭炮,在烏克蘭戰場的一番操作讓人感覺有點“高大上”,
號稱射程遠、打擊精準,畫風十分炫酷。
但問題來了,這把遠程火箭“槍”到了臺灣,真能成事兒嗎?
根據臺軍自己的大內宣,他們在7月4日正式宣布,已經成立了一支海馬斯導彈部隊。
這支部隊的編制,官兵是經過層層選拔和“美國友情培訓”的,一副要成“精英中的精英”的架勢。
然而真正的軍事學者和分析圈的人卻潑了大盆冷水。
美國出口給臺灣的海馬斯火箭炮,性能已經縮水,就算按訂單的29套全交付,這些裝備能不能在臺海戰場生存超過72小時,都是一個巨大的問號。海馬斯看上去挺唬人,甚至被臺軍吹成“反登陸奇跡”。但它能威脅到真正強大的對手嗎?
恐怕心里沒上頭的人都知道,這套裝備的存在,更像是一個“安慰劑”,看似有點嚇阻作用,實際用起來可能一發未放就得面對毀滅性的打擊。至于臺軍高層為何還大肆宣傳這事,背后的邏輯就更耐人尋味。
與此同時,不能忽略賴清德此時也在趁勢“搞事”,7月9日,臺軍將舉行“漢光演習”,從各個宣傳片和事前的放風可以看出來,這次演習的重頭戲,就是針對島內全面作戰的模擬。
通過各種場景設計,賴清德想要告訴島內的民眾,自己就算不是“戰神”,也能給大家足夠的“安全感”。可問題是,臺民眾的“安全感”難道靠一次又一次的軍演能補起來?
島內反對派政客郭正亮斥責賴清德這手表演“太過分”,甚至用極端強烈的措辭警告稱:“賴清德的這種激進軍事行為,只會讓臺灣最終陷入血流成河的局面。”站在反對派的立場看,其實這種批評并非毫無道理。
在當前臺海局勢不斷升級的大背景下,用一場又一場軍演刺激人心,真的會讓臺灣更安全嗎?很顯然,賴清德所謂的“戰略意圖”,其實也是在玩一場豪賭。軍演、軍購、配合美方的政策指引,這些做法的真正目的,可能更多是為了安撫島內焦慮的選民情緒。
賴清德也想通過“近期高調動作”,給美國主子展現自己的價值,進而獲得更“實質性”的政治支持。如果這個推論靠譜,那賴清德不僅在玩弄島內民眾的情緒,也在用更大的風險犧牲臺灣自身的穩定。
不得不承認,賴清德的每一步行動,都與美國有千絲萬縷的關聯。隨著全球戰略格局的變化,美國在臺海問題上的布局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從軍售到輿論支持,美國一次次向臺灣“展示支持”,但實際上,所有的支持都會附加“代價”。
無論是花哨的軍演,還是所謂“高精尖”的武器裝備,都更像是一場“輿論秀”背后的生意,美國自身困境層出不窮。尤其是近幾個月,因為烏克蘭戰爭的持續消耗,美國的彈藥庫存已經被極限抽干。
傳聞中甚至有消息稱,美軍已經暫停對烏克蘭的炮彈供應,也推遲了對臺軍售計劃。對賴清德來說,問題的關鍵是,如果美國自身難保,臺灣的“大靠山”還能撐起多久?臺灣政客們口中的“賴氏安全協議”,其實恐怕連對方在忙于其他地區事務的時候是怎么冷眼旁觀自己的,都沒法保證。
歸根結底,無論是賴清德行進中的政治冒險,還是臺軍高層對美軍裝備的“盲目崇拜”,都無法掩蓋一個核心現實,臺海局勢越復雜激化,倒霉的終究是普通臺灣民眾。
當離臺政治舞臺越來越遠的人們在基層生產生活中,感受到資源被不斷集中投入軍費消耗,感受到各種經濟困境不斷加劇,那種“安全感”恐怕只會越發遙遠,甚至開始質疑高層政策的合理性。
賴清德將島內問題對外轉移的做法,或許能博得一些眼前利益,但埋下的后果卻注定是島內社會無法長期承受的。如此看,郭正亮抨擊賴清德“讓臺灣血流成河”的表述,雖顯激烈,但未必完全抓不到現實的痛處。
而那些一味擁護當前“豪賭”政策的人,應該好好思考,這條充滿風險的道路,真的值得走下去嗎?這就是當下臺灣現實中錯綜復雜的局勢了,層層迷霧背后,每一個“決策者”的算盤其實都藏著自私的小九九,甚至不惜拿普通人的生命做賭注。
說到底,臺灣需要的不是一場場愚弄人的軍事游戲,而是如何尋找減緩危機、促進和平的真實出路,不要讓自己成為棋局中最無辜的棄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