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蘇州有工人拆除一座清代古橋,竟發現橋底掛著百余具棺材。更奇怪的是,那些棺材中空空如也,既無尸骨也無陪葬品等。
原來那些掛在橋底下頭的棺材,是清朝時候江南漁民特有的喪葬習俗:寧愿把棺木吊到橋下面去,都不愿意讓親人好好入土安息,這里頭藏著一段關于水路同陸路爭斗的血淚老故事。
一、"水上吉普賽"的生死抉擇
清朝之時江南那片水網極為密布,數萬漁民一生漂泊度日,陸地上之人輕視他們,稱其為“網船猢猻”,死后竟連個葬身之處都難以尋得。從《吳縣志》中可見道光年間有漁民葬于岸邊,不過次日便被人掘墳曝尸。
老漁民錢阿大提及祖輩相傳的說辭:“活著就在水上待著,死了也得在水上頭。”接著一種頗為獨特的葬法由此產生:用鐵鏈將棺材吊起置于橋底,既不脫離水,也不占據空間,遠遠望去,好似一座座“空中墳墓。
二、橋棺匠:行走陰陽兩界的特殊職業
懸棺那事兒可不容易哈!那些專門干這營生叫“橋棺匠”的人,得等到夜深人靜的時候才動手干活兒。他們先拿桐油去泡麻繩,然后趁著漲潮坐小船,把棺材穩穩當當地吊到橋洞底下去。
棺材得順著水流平行擺放,也就是“順著水走”。離水面太近,怕被沖走,太高又怕沾不上地氣。蘇州博物館里藏著一套橋棺工具,里面那把特制的鉤鐮,就是專門用來調棺木角度的。
三、1958年的驚悚發現
王師傅當年參與拆橋那事兒,頭一回的時候,那棺材放下來的時候,圍著看熱鬧的人紛紛議論。那棺材很輕,一撬開,里頭就擱著幾身舊衣裳還有一把船槳。
隨著越來越多的棺材落地,一樁奇事出現了:那些棺材內的尸體早已不見蹤影。地方志編纂員周明德經查閱發現,此事并非由盜墓所致,而是江南潮濕的氣候造成的奇特狀況——尸體處于密封的棺木中,會迅速腐爛成泥。
四、最后的橋棺
到了1949年之后,因為漁民都上岸定居,這種喪葬習俗也就慢慢消失。不過一直到1962年的時候,太湖那邊還有老漁民偷偷搞那種“簡化版”橋棺,就是把骨灰盒綁到橋墩上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