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還在為稀土供應焦頭爛額時,中國一紙加稅通知,先送到了歐盟手中。一邊抹黑中國,一邊伸手要稀土,歐盟這套"吃飯砸鍋"的操作,真當中國會慣著嗎?
事情得從歐盟駐華大使托萊多的“哭訴”說起。他6月底對媒體大倒苦水,希望中國能理解歐洲企業的“恐懼和顧慮”,甚至以一種差不多帶有命令口吻的語氣,要求中方“7月解決稀土磁鐵出口問題”。
【歐盟駐華大使要求中方一個月解決稀土問題】
但中國這邊呢,對于這種要求,回應的方式相當硬核——直接甩出了一份公告,宣布從7月1日起,對原產于歐盟、英國、韓國和印度尼西亞的不銹鋼鋼坯,等產品繼續征收反傾銷稅,而歐盟公司的稅率高達43.0%,為期五年。這一份關稅重拳,算是在歐盟的“恐懼癥”上雪上加霜。
在此背景下,再來看看歐盟的稀土焦慮。其實,歐洲對稀土的需求一直很大。從風力發電機到電動汽車,都是稀土元素的大用戶。
而如今,在全球綠色轉型的大潮下,歐盟致力于實現碳中和目標,這無疑進一步拉高了稀土的需求曲線。正因如此,托萊多才會這么著急地要求中國在一個月內“解決問題”。
【馮德萊恩指責中國"武器化關鍵原材料"】
不過,歐盟顯然忘記了自己最近,在稀土問題上可謂丑態百出。一邊對中國稀土產業指手畫腳,一邊又低聲下氣求供應,這種"吃飯砸鍋"的嘴臉,跟美國如出一轍。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甚至在G7峰會上舉著磁鐵道具,煞有介事地指責中國"武器化關鍵原材料",試圖拉幫結派對抗中國。殊不知,連特朗普都不敢接這個茬,畢竟美國自己都離不開中國稀土,哪敢跟著歐盟瞎起哄?
歐盟的處境其實相當尷尬。對外,本想抱美國大腿,結果特朗普上臺后對歐盟也毫不留情,關稅大棒說掄就掄;對內,馮德萊恩四處樹敵,搞得歐盟內部四分五裂。
更諷刺的是,歐盟一邊對中國擺出強硬姿態,一邊又對中國稀土望眼欲穿,這種精神分裂式的操作,連《華爾街日報》都看不下去了,直接嘲諷歐盟是"戰略精神分裂"。
【歐盟“雙標”玩得很溜】
然而在不銹鋼市場,歐盟企業卻玩起了"價格戰"。自2019年起,大量低價歐盟不銹鋼產品涌入中國市場,靠著傾銷手段迅速搶占市場份額。這種"我傾銷有理,你反制有罪"的雙標邏輯,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要知道,如今中國的反制可不僅僅是關稅戰那么簡單,而是打出了一套組合拳。在歐盟發出"30天通牒"前,中國工信部就祭出大招:全國稀土專家名錄緊急備案,核心技術人員出國要國務院層層審批。這套"既管貨又管人"的連招,直接把西方偷學稀土提純技術的后路給斷了。
更絕的是商務部同步升級的稀土追溯系統,現在每克稀土都能精準定位。民用企業走"綠色通道",但要是敢把材料轉給軍工企業,分分鐘上黑名單。
【中國稀土出口不得民轉軍】
與此同時,中國加征反傾銷稅全然是依規行事。當年歐盟不銹鋼低價傾銷,把中國市場攪得烏煙瘴氣,現在不過是讓他們把欠的賬補上。
現在局勢已經很明朗了:中國不銹鋼企業有了五年緩沖期可以安心發展,而歐洲車企的稀土庫存卻在一天天見底。
這場博弈的勝負,早就不是看誰嗓門大,而是看誰能扛得住"斷鏈之痛"。當霸權時代的勒索劇本成了過去時,歐盟那些政客是時候清醒了,在21世紀還玩"既要又要"的把戲,只會讓自己淪為國際笑柄。
【中歐之間合作空間極為廣闊】
說到底,中國在稀土問題上的立場一直很明確——規矩對等,合作共贏。我們手握稀土王牌不假,但從不搞訛詐勒索那套。反倒是歐盟,自己搞惡性競爭在先,現在被反制了又裝委屈,這套雙標玩得也太溜了。
其實中歐之間,合作空間極為廣闊。中國有稀土,歐盟有高端制造技術,本來可以優勢互補。但合作的前提是相互尊重,而不是一邊捅刀子一邊要解藥。歐盟要是真心想解決稀土問題,就該先把G7峰會上那套把戲收起來,老老實實回到談判桌前。
現在的中國,早就不是百年前那個任人宰割的樣子了。我們有技術、有市場、更有維護自身利益的決心。歐盟那些老牌強國是時候放下傲慢,學會用平等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