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誠是個好導演嗎?不盡然,是個好監制嗎?多半是。
他監制的電影,導演基本都能賺票房,有時還能贏口碑,《惡意》這次也能贏嗎?往下看分析。
《惡意》故事本身沒什么可說的,一眼望到頭,只不過切成了幾段,碎片化放出。
案件也很簡單,輕描淡寫的走訪調查模擬,輿論各種猜一猜,最后監控就突然間出現了,真相便大白了。
能看的就是陳思誠拍此類型片一以貫之的公式和卡點反轉,以及結尾上的價值與溫情彩蛋,依然是那個熟悉的陳思誠。
故事通俗易懂看著不累,思考讓底線兜住,共鳴為角色揪心,這三點實際上是對當下集體情緒的拼盤式組接,讓普通觀眾有一種飽腹感。
影片從頭到尾都在堆疊視覺奇觀,開頭的醫院驚悚與墜樓的血水,中間的ICU母親不為孩子插管,最后張小斐的血淚。
再將配樂推滿,有時甚至蓋過角色的聲音,讓觀眾始終保持緊繃狀態,輔以演員哭天喊地、歇斯底里、張牙舞爪、大開大合的表演,第一時間吸睛。
然后陳思誠又以打破第四面墻的方式質問所有人,每個人在輿論風暴中,手上或多或少都會沾點血,不停歇地提供了一整場的情緒價值,每個節點都能讓觀眾參與進來,涉及的大眾議題又極具討論度,單個話題都能發散至長篇大論。
如張小斐最后將開頭的風暴眼踐行。
用一個熱搜轉移另一個熱搜,輿論又是一番狂歡。
可見,新聞學、自媒體哪有什么初心操守,為了流量,斷章取義,無所不用其極,邪火也是火,黑紅也是紅。
不管他人死活,狂吃人血饅頭,眼見他人跳樓卻仍要流量,眼見自己辦錯事害了別人,毀了家庭依然流量為先。
荒唐又可笑。
荒唐在你可以去獨善其身,但你無法脫離環境,而環境五顏六色,你能保證什么色都不沾嗎?不可能。
可笑在我讀得了圣賢書,卻管不了這窗外事,心生憐憫是我,袖手旁觀是我,共情是我,無能為力也是我。
如李庚希臨了的發問,葉攀、尤茜、李悅誰是惡女?
葉攀有用、正面時,她是公司的寵兒,社會的典型,成負面后,棄如敝履,齊聲罵她是殺人記者。
李悅因與主治醫生有染,被輿論貼上標簽,三俗的東西極易傳播,一時間腥風血雨,恨不得將她生吞活剝。
尤茜一時恍惚沒給女兒插管,在酒吧打工為女兒賺錢,又是高齡孕婦的事情被曝光,眾人開始心疼李悅,將子彈統統射向了尤茜。
她百口莫辯,人們不關心真相,只在乎自己道聽途說的“真相”,逼得尤茜跳樓。
但旁觀者依然起哄,他們隔岸觀火,卻把火光當煙花,視若過節,他們看到溺水者,卻把水花當噴泉,拍手叫好。
這些旁觀者,他們面對傷害他人的事實,選擇的是盲,選擇當圍觀熱鬧的鍵盤俠,他們是路人甲乙丙丁,也是兇手一二三四。
葉攀、尤茜、李悅,每個人背后都有一篇血淋淋的故事。
她們究竟誰是惡女?這是一場眾說紛紜的羅生門,網絡喜歡陰謀論,搞對立,惡心人,一波三折有看頭,平鋪直敘沒流量。
輿論不斷反轉,真相幾番輪回,任何一次不經過深思熟慮的站隊都可能在遞刀子,小作文更是殺人的軟刀子。
你的茶余飯后,七嘴八舌可能只是一時消遣,但人數一旦變多就形成了事件,事件進而演化成網暴,便成了雪崩時沒一片無辜的雪花。
這就是惡意,中傷他也中傷你。
這就是《惡意》,讓情緒像尖刀,不停刺痛觀眾的心。
觀影時看的便不再是電影而是情緒,當情緒正濃,電影好壞還重要嗎?所以說陳思誠很聰明,這次在票房上,他可能又贏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