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7月4日,全省共收購新產小麥806.1萬噸,同比增加111.9萬噸。豐收的糧食將“住”進哪?我們一起到中原糧倉河南看看夏糧的“家”。
在新鄭中儲糧新港直屬庫,10個高度超過30米的“高個子”淺圓倉分列兩排,一個淺圓倉就裝有9800噸小麥,但占地面積卻是傳統平房倉的1/4。雖然儲糧量大,一人卻可以“足不出戶”管理3到4個淺圓倉,通過自動化控制系統,可以線上實時查看糧食狀態。
中央儲備糧新港直屬庫有限公司倉儲管理科副科長 張大偉:我們這個攝像頭的話,最大可以放大到二十三倍,確保這個倉內每一粒糧食都可以看得很清楚。
在淺圓倉配套的工作塔,糧食通過進糧口后,如同乘坐電梯,由提升機送到四樓圓筒篩進行初步清理,再被分送到二、三樓振動篩進一步清理除雜。
中央儲備糧新港直屬庫有限公司倉儲管理科副科長 張大偉:我們工作塔整個設計產能是二百噸每小時,一萬噸的倉房,三到四天就可以完成入庫。
入庫快,出庫同樣高效。利用糧食自流慣性,通過倉壁設置的出糧口,每小時可出庫200噸糧食。安全儲糧,控制溫度是關鍵。淺圓倉在倉頂戴上了一頂“帽子”,無動力降溫涂料對太陽光熱量進行高反射,降低糧倉表面溫度和倉內溫度。“住”進鶴壁浚縣一座樓房倉內的小麥,也正“享受”著低溫。以低溫儲藏技術為基礎的糧堆,水分減量大約由以前的平均1.5%降至0.5%,糧食儲藏周期綜合損失率降至1%以內。樓房倉采用混凝土框架結構,墻體厚實,隔熱性好。
河南昱谷倉儲有限公司副主任 靳朝輝:夏季高溫時樓房倉第一層、第二層最高糧溫比傳統淺圓倉、平房倉分別低4(攝氏度)、3(攝氏度),即使外面氣溫高達40攝氏度,而倉內平均溫度可以保持在20攝氏度左右,更有利于實現優糧優儲。
這座三層樓房倉總倉容2.8萬噸,每層兩倉,形似“居民樓”,便于靈活調配不同糧食品種。樓房倉配備輸送清理裝卸系統和智能集控系統,通過卸糧坑、清理篩、斗提機、氣墊機等設備,高效完成糧食從運輸車到倉內指定位置的運轉。
河南昱谷倉儲有限公司副主任 靳朝輝:樓房倉每層都具有分流卸糧管道,通過電腦一鍵操作,可以實現智能化入糧,讓糧食也能“坐電梯、住樓房”,以50噸裝糧量的貨車為例,以往卸車需要30分鐘,如今只需要15分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