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南航長春機長李煜眾的事,聽得人心里堵得慌。我先把話說在前頭:不管有多大委屈,動手傷人走極端肯定是觸碰了法律紅線。
但如果我們深入分析這件事,就會發現它絕不僅僅是簡單的個人沖突。看過《破局》書里一句話,特別能說明問題:“溝通是修路,執行是行車——路堵死了,再好的車也得翻!”
這次南航的事件,恰恰就是溝通的路堵死了。辦公室里的溝通徹底中斷,最終李煜眾走上了絕路。現在回想起來,幸好這件事是在地面辦公室發生的,要是當時他在萬米高空,手握操縱桿的時候情緒崩潰了……
后果真是不堪設想。這起事件,給整個航空業敲響了一記沉重的警鐘。
一個飛了十多年的C類機長,為什么突然在基礎考核中被判定“失憶”了?是機長個人能力的問題,還是考核本身有待商榷?換位思考一下,看著自己多年的安全飛行記錄被一句“不懂規矩”否定,會不會都感到困惑和委屈?
李煜眾試圖溝通,去找飛行部的領導解釋,但對方一句“組織決定”,就關閉了對話的大門。《破局》說,“溝通不是單行道,領導關耳朵,等于給員工遞刀子!”
工會主席雖然最后出現了,但并沒有起到實質性的作用。工會本應是一個重要的緩沖和溝通渠道,但在這件事上似乎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如果工會能更早介入,認真傾聽他的困境,結果會不會就有所不同?
尤其值得深思的是,航空業一直強調要重視員工心理健康,但這次卻沒能在關鍵時刻察覺和疏導一位資深機長在高壓下瀕臨崩潰的狀態。
最讓人唏噓的是,李煜眾即使到了絕境,他也沒有把怒火撒到無辜乘客身上。對比近年社會上那些因為個人與單位恩怨而傷害無辜的極端事件,他這種“冤頭債主”的選擇,在這場悲劇中顯得格外悲涼。
福門焊死,禍門必開——當溝通渠道徹底堵塞,極端行為往往就成了絕望者的最后“發聲”。
近年來,某些航空公司的警鐘其實早就敲響了:從機務人員因為問候語不“標準”被通報,到乘客因為小爭執被趕下飛機,這些事件都暴露了溝通機制不暢的隱患。
德國之翼航空的歷史教訓,也提醒我們,忽視員工心理狀態的潛在風險實在太大了!解決之道很多,其中可以看下《謀局》《破局》(訂書微信:zylzsdbf)作者提出的“三位一體”框架:
一是策劃(定規則):考核標準是否透明、公正?是否能讓大家心服口服?二是溝通(通心路):領導是否真正傾聽員工的聲音?工會是否有足夠的調解能力?三是執行(穩落地):決策是否能讓人心服口服?執行是否帶溫度?
這三樣缺一不可!就像飛行員離不開塔臺的溝通,管理也離不開上下對話的“雙盲復核”!希望這件事能帶來真正的改變:
所有管理者能俯下身,把“領導講話”變成“雙向對話”;工會能激活職能,把“形式存在”變成“實質通路”;考核標準能更加透明,讓飛行員明明白白知道飛得好不好,規則說了算,人情靠邊站。
說白了,得靠真溝通,把那把銹死的鎖給化開,才能攔住戴手銬的禍。不然啊,等哪天又有個機長憋著氣坐進駕駛艙,接下來就可能是誰都扛不起那驚天的慘劇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