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隨著中國軍事實力的急劇增長,民間有一個呼聲越來越高,這個呼聲就是動用武力解決國際事務:
比如,持劍經商,誰不自由貿易就打得他自由貿易!
比如,直接不跟那些挑釁的小國廢話了,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說實話,以中國當前的軍事實力,相信只要中國在任何地方打一拳出去,是能取得輝煌的戰果的。
但是,有一個簡單的真理要記住——
開啟戰爭很容易,結束戰爭卻很難,戰爭的后果或者成本遠遠超過戰爭本身。
今天就簡單給大家講一講這個問題。
1 打誰?
“打得一拳開”的首要問題是:這一拳打向何方?
很多人第一個能想到的對象,就是菲律賓。
說實話,菲律賓軍事實力不值一提。
首先是它足夠弱。
菲律賓軍隊只有36萬人,陸軍裝備普遍年齡在50年以上,基本沒什么新裝備。
空軍呢?長時間全靠幾架超級巨嘴鳥撐門面。
超級巨嘴鳥是啥飛機?螺旋槳飛機!
這些年雖然更新了12架韓國產的F/A-50,但這玩意其實就是個教練機的底子,空戰能力非常薄弱。
至于海軍,基本沒有主力艦,也只有幾艘韓國產的2000噸級小船撐門面,其他的都是幾十年的廢銅爛鐵。
所以,只要中國動手,可能只需要出動南海艦隊一個支隊,就能讓菲律賓的海空軍力量全滅,甚至還能癱瘓菲律賓陸軍的指揮系統。
也就是說,只需要幾小時,就可以幫助菲律賓實質性地去軍事化。
但問題在于,我們對菲律賓動手能立威嗎?
不行。
擊敗一個公認的軍事弱國,國際社會只會視之為“以大欺小”。
即便菲律賓挑釁在先,這種軍事行動也難以被解讀為中國強大的證明。
反而可能被視為中國在解決國際爭端中好勇斗狠,更愿意用武力解決問題。
試問,擊敗一個連像樣軍隊都沒有的國家,能震懾住誰?
更關鍵的在于,一旦中國在南海動武,無論理由為何,都會瞬間加劇整個東南亞國家的“安全焦慮”。
要知道,和中國有領土領海糾紛的,可不止菲律賓啊!
越南、馬來西亞、印尼乃至文萊,有一個算一個,都跑不掉。
這些國家看到中國用武力解決爭端,為了自保,唯一的選擇就是尋求美國的安全庇護。
這樣一來,正中美國下懷。
美國將不費吹灰之力,順勢強化其在東南亞的軍事存在和同盟體系,甚至加速構建針對中國的“亞洲版北約”。
這種局面帶來的負面作用,遠非一個“立威”所能抵消。
更嚴重的是,既然安全上依賴美國了,必然導致東南亞國家在經濟上疏遠中國。
作為可能面臨中國兵鋒的國家,東盟國家為了平衡風險,會刻意減少對華經濟依賴,加速產業鏈向更“安全”的地方轉移。
這樣的話,美國“摟草打兔子”,輕松實現了其推動產業鏈外移、削弱中國經貿影響力的戰略目標。
中國將付出巨大的地緣政治和經濟代價,換來的只是一個短暫且負面的“勝利”。
值嗎?
所以,打菲律賓屬于戰術易勝,戰略大失,得不償失。
第二個民意呼聲很高的對象就是打印度了。
從印度表現來看,也的確值得解放軍打一打。
2025年5月11日,民政部公布第五批增補藏南地區公開使用地名,為什么這些地名之前沒公布?
就是因為這些地方,大部分被印度所占據。
藏南9萬平方公里土地,印度占了6.8萬,相當于兩個臺灣那么大。
而且,印度的蠶食行為一刻不停,動不動就爆發邊境對峙和邊境沖突,同樣令人難以容忍。
所以,找個機會把印度打一通,收復故土,打擊印度的蠶食野心,也是非常合理和必要。
當然,還有一個不方便公開講的好處。
咱們都知道,最近幾年,中國產業鏈外遷的情況比較嚴重。
其中外遷的目的地主要就是兩個國家,一是越南,二是印度。
說起來,越南中國并不擔心,因為越南沒有重工業基礎,發展上限很低。
可印度就不一樣了,印度有成為工業國的野心,也有一定重工業基礎(比如鋼鐵、水泥、化工等,印度是世界第二鋼鐵大國)。
如果不加以限制,未來對中國威脅很大。
但平時也沒法阻止印度崛起,所以不如趁著戰爭機會,一方面借機摧毀印度的重工業基礎,另一方面制造戰爭氣氛,嚇跑在印度投資的外資。
從5.7印巴空戰印度軍隊的真實水平來看,印軍對高技術裝備的操作水平十分低下。
中國軍隊若出手,必然以壓倒性優勢擊敗當面印軍,在戰術層面并無太大懸念。
但是同樣的問題又來了——開戰之后呢?
首先就是道義失分。
盡管印方挑釁不斷,但過去多限于冷兵器層面。
中國若首先使用熱兵器發動攻擊,即便反擊有理,在復雜的國際輿論場中,也極易被渲染為“率先開火”、“以大欺小”,在道義上先失一分。
除此之外,正因為印度軍隊的實際表現比較拉跨,解放軍擊敗一個“拉胯”的對手,同樣難以樹立起“不可戰勝”的威懾形象。
更為嚴重的是,印度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民族主義情緒極易被點燃的地區大國。
邊境失利,必然激發其國內的強烈反彈。
在民族情緒裹挾之下,任何一個印度政客都不敢背起丟失領土的包袱,沒人敢和中國談判,只能死磕到底。
這就意味著,一場邊境戰爭之后,中國將長期面臨一個更不穩定、更富敵意且持續消耗我方資源的印度。
要知道,中國在喜馬拉雅山以南作戰,可是要翻過整個青藏高原的!
代價有多大,你去跑一趟318國道和扎墨公路就知道了。
這樣一來,中國不僅解決不了邊境問題,反而會被牽制進一場無窮無盡的戰爭當中,正中美國下懷。
要想徹底解決印度,我們總不能去把新德里打下來吧?
那樣的話,將徹底改變戰爭性質,極大可能引發西方世界以“侵略”為由進行集體制裁和貿易禁運,其損失將是中國發展難以承受之重。
菲律賓與印度之外,讓我們把目光投向遙遠的中東,以色列是否是一個合適的修理對象呢?
有人可能奇怪,以色列和中國又不接壤,干嘛要打以色列?
其實吧,以色列是極端反華的一個國家,只不過猶太人善于偽裝, 一般人不知道而已。
我們都記得,亂港風波的時候,有個激進的“勇武派”的組織。
這個組織成員接受過系統的軍事訓練,在沖突期間成為針對公共設施實施破壞、對抗執法力量的主要群體之一。
事態后期演變更為嚴峻,有信息顯示該團體獲得了包括槍支、爆炸物等裝備,其活動性質趨向于尋求更具破壞性的對抗。
大家猜猜勇武派的后臺是誰?
不是CIA,也不是軍情五處,而是摩薩德。
根據亂港分子李宇軒交代,摩薩德特工在香港“手把手”訓練指導香港示威游行中的激進派別,其中就包括“勇武派”團隊。
香港國安法出臺后,一些亂港分子的出逃,也都是摩薩德負責。
所以,中國狠狠教訓一下以色列,合理合法。
當然,更關鍵的是,以色列軍力強橫,別看國家小,卻有世界排名第七的戰術空軍,世界密度最大的防空系統,甚至還疑似擁有核武器!
這些實力,足夠以色列在中東橫著走了,也難怪能在幾十年內把中東國家打了個遍,打出了心理陰影。
不過也正因為如此,以色列也成了中國最好的立威對象。
別管什么F16還是F35,統統要被中國的導彈給干下來!
中國抬手就把中東第一軍事強國給滅了,結果會如何?
不僅能較好起到立威作用,而且還能收獲一大群小弟。
要知道,阿拉伯國家跟以色列斗了幾十年都搞不定,現在如果中國把以色列打趴下,那在阿拉伯國家心中是什么形象?
那就是救世主啊!恨不得把軍事基地都讓出來讓中國進駐呢!
所以,打擊以色列既能報仇雪恨,也能占據道德高地(畢竟以色列的濫殺無辜已經引起公憤)。
而且擊敗一個得到美國全力支持的“中東小霸王”,威懾效果顯著。
但是問題又來了,怎么打以色列?
中東地區實在是太遠了,距離中國2500公里,實在是超出中國常規軍力投送距離了。
如果空軍遠程奔襲作戰,后勤保障、持續作戰能力、戰場控制力都面臨嚴峻考驗就不說了,關鍵是,伊拉克、敘利亞都未必給你開放領空啊!
那如果海軍進攻呢?
倒不是不行,但別忘了,以色列的干兒子美國在中東有巨大軍力部署。
中國海軍尚不具備在印度洋與美國海軍進行高強度直接對抗的能力。
一個最簡單的道理,一旦中國海軍在印度洋向以色列發射導彈,那么怎么逃過美國第五艦隊的圍剿?
所以真要打,也不是不行,但是需要中東地區的盟友配合,比如軍港靠泊補給或者主權庇護。
但問題在于,放眼中東,一個有魄力的都沒有。
沙特、阿聯酋等與中國關系良好的國家,和美國關系也不錯。
出于自身安全和與美關系考量,絕無可能公開充當直接打擊以色列的“合作者”。
真正愿意與以色列開戰的胡塞武裝、黎巴嫩真主黨等組織,實力又太弱。
那伊朗呢?更別提了,屬于“爛泥扶不上墻”。
看看在以伊沖突中的表現吧,高層被斬首倒也罷了,關鍵是斗爭意志不堅決。
中國如果依賴伊朗的話,沒準哪天就被伊朗給賣了。
所以,既然缺乏有效介入中東戰局的戰略支點和可靠力量,那打以色列也就成了無本之木了。
看來看去,好像就只剩一個臺灣了。
但問題在于,臺灣問題事關中國核心利益和民族統一大業。
解決臺灣問題有著清晰的路線圖和時間表,正在國家戰略層面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
這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局,其決策和實施必須基于最嚴格的政治、軍事、外交、經濟和社會綜合考量,確保萬無一失。
打臺灣在軍事上沒問題,但絕不可為了所謂的“立威”或一時沖動而草率行動,打亂國家統一進程的整體部署。
綜上分析可見,“打得一拳開”看似痛快直接,但想找個既能有效達成戰略威懾(立威)、又能將戰爭成本控制在可接受范圍、且不引發災難性連鎖反應的目標,實在太難了。
從這個層面看,“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在當前的國際環境和中國戰略框架下,是一個偽命題。
當然也就沒有討論的價值了。
2 怎么立威?
那么問題來了,既然不能直接動武,那怎么立威?只能眼睜睜看著跳梁小丑們蹦跶嗎?
其實吧,立威不一定要直接動用武力。
現代國際社會只要實力上來了,有的是更有效、成本更低立威的方式。
在歷史上,中國運用自己的政治智慧和博弈藝術,已經無數次地證明了這一點了。
第一次,東海防空識別區。
防空識別區這個東西,是一國根據自己的空中防御需要劃定的一個空中預警范圍。
通常以一國領海基線為基準,達到雷達探測的最大距離,一般要大于專屬經濟區范圍。
很多時候,防空識別區外沿可以從領海基線向外延伸幾十至數百海里不等。
在有些地方從海岸線向外延伸至200海里,主要是對進入一國周邊可能造成威脅的飛行器進行識別查證,給應對處置提供時間。
不過呢?雖然防空識別區是單方面畫的,但也不是說畫就畫。
比如東海的防空識別區,為什么中國建國后幾十年都沒有畫?
日本從1972年就畫了而且還在2010年向中國方向擴張過了中線?
就是因為日本空中實力強,而中國空中實力弱。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日本有重型F15J戰斗機,滯空能力非常強,而中國的殲7、殲8是出了名的腿短。
這樣就造成兩個結果:
如果日本的飛機飛進了中國防空識別區,那么中國起飛飛機伴飛查證。
但因為中國飛機航程短,伴飛一會就要回來加油了,然后任由日本飛機在中國防空識別區內隨意飛行。
那你這防空識別區設了不是跟沒設一樣嗎?
反過來說,如果中國飛機進了日本防空識別區,日本人也可以利用航程優勢,將中國飛機逼出。
最后說將中國飛機驅離,捍衛了日本防空識別區的安全。
所以,防空識別區不是說畫就畫,核心在于你要具備在這里的實控能力才行。
這也是中國長期沒有畫防控識別區的原因之一,否則畫了也白畫。
不過呢?
從2010年代,第二批次的蘇30戰斗機開始列裝海軍航空兵開始,中國初步具備了與日本硬碰硬的能力。
2013年11月份,中國依法劃定防空識別區,中國劃定的區域是依法畫出來的,但是呢?
因為本身日本防空識別區越過了中線,這樣一來,兩國識別區就出現了重疊。
重疊的部分算誰的呢?
吵架沒有意義,誰的力量強,就算誰的。
一開始,雙方差不多勢均力敵,蘇30面對日本的F15J,往往能夠纏斗一個小時以上,雙方不分勝負。
但是慢慢的,日本飛機開始有點扛不住了。
人可以替換,但飛機就那么多啊!
日本這一批F15J,是美國80年代出口日本的,到了2010年代,差不多已經30年了。
機體壽命雖然未達極限(8000小時),但零部件的老化已經比較嚴重,可經不起這么高強度使用啊!
金屬疲勞可不是隨便說說的!
相反,中國呢?
殲10、殲11、殲16陸續服役,這些飛機都是自產的,用起來一點也不心疼!
慢慢地,這種高緊張度的緊急起飛,開始讓日本承擔惡果了。
大量F15J因為機體結構老化和金屬疲勞,發生了各種各樣的事故。
自2013年到2016年的7年時間,掉落零件和墜機次數就超過了50多次。
日本還沒緩過神來,中國這邊又變招了!
前來巡航的中國戰斗機,從戰斗機,變成了轟6和運8、運9!
日本真是日了狗了,這些轟炸機和運輸機隨便飛飛就是七八個小時。
F15J要算上來回路程,頂多也就能伴飛一兩個小時。
那就意味著,需要一架F15J還沒返回,另外一架就趕來接班!
結果,F15J本來就不富裕的機體壽命,開始雪上加霜。
到了2018年,日本已經實在扛不住了,這從中日統計的戰機出動口徑差異就可以看得出來。
這一年,中國軍機東海巡航是1088次,而日本宣布的中國軍機巡航是多少次呢?
462次。
也就是說,其中一半的巡航,日本空自裝死了,壓根不起飛攔截了!
你以為事情就這么完了?不,還沒有。
中國又拿出了一種大殺器:無人機!
翼龍2無人機的巡航時間是20個小時,能夠輕松在日本防空識別區內待15個小時以上。
這樣一來,日本空自就頭疼了。
不起飛吧?
這就相當于默認自己的防空識別區是形同虛設的了。
起飛吧?
為了攔截這一架飛機,要起飛七八架接力伴飛,消耗本來就不多的剩余壽命,實在是太不劃算了。
萬萬沒想到,就這樣的翼龍2,中國還是不滿意,又搞出來一款雙尾蝎!
雙尾蝎是啥,是原本給順豐拉貨的貨機啊!
一飛就是36個小時,繞飛日本島一圈都夠了!
日本此刻都快哭了,大圣,收了神通吧!我認栽!
2021年,日本共同社發布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新聞,聲稱將減少航空自衛隊為應對“中國戰機進行正常巡航任務”的緊急升空次數。
不打算每次都“陪飛”,只有在“入侵日本領空可能性更高的情況”的時候,才緊急起飛伴飛。
客人來了,你都不招呼,那這還是不是你家?
就這樣,日本的防空識別區被中國搞成了篩子,名存實亡了。
現在日本空自已經徹底躺平了,愛咋滴咋地吧。
第二次,釣魚島。
大家都知道釣魚島是中國領土,但建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釣魚島其實都是被日本實控的。
二戰結束后,美國利用《舊金山和約》中的模糊條款,將釣魚島以及周邊海域納入其管理范圍。
70年代,美國將釣魚島“施政權” “歸還”日本。
這一行為,引發了中國海內外的保釣浪潮。
1990年,日本青年社在釣魚島建立燈塔。
雖然號稱是個人組織的社團,但此舉明顯是想通過建立設施將釣魚島日本化,這個行為激起了國人憤慨。
但問題在于,當時中國海軍軍力弱小,難以對釣魚島進行實控。
在此情況下,香港的民間保釣人士陳毓祥,于1996年的9月22日帶領17位仁人志士,搭乘四艘船從香港出發前往釣魚島。
但遭遇日本艦艇的夾擊、碰撞和攔截,陳毓祥跳下大海,想人力游上釣魚島,但最終不幸溺水遇難。
雖然陳毓祥的犧牲鼓舞了很多保釣人士,但也說明,這個世界還是拳頭大的說了算。
這種情況,一直到2010年代才開始有所改變。
2010年9月7日,中國漁民詹其雄帶領著14名漁民駕駛著“閩晉漁5179號”漁船,在釣魚島海域遭到日本海保船的攔截。
詹其雄駕駛漁船,重重撞到了“與那國”號海保船的船尾,然后詹其雄就被日本海保調集重兵給抓了。
事后雖然日本迫于中方壓力釋放了詹其雄,但后續仍然搞起了購島鬧劇,這也給了中國升級反應的理由。
2012年9月10日中國發布《關于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領海基線的聲明》,隨后中國海監首次在釣魚島海域開展維權巡航執法,正式突入了釣魚島12海里線。
但是,突入,并不代表實控。
海軍實力的提升,也無法改變中國公務巡邏船不足的窘況。
2013年之前,我國裝備的千噸級以上巡邏船,也僅僅只有20艘左右,而且分轄海監、海事、海警、漁政、海關、環境等多個部門,很難做出統一反應。
于是,一方面,2013年7月22日,中國海警局正式成立。
在架構上結束了之前“五龍治海”、各自為政的局面,為統一協調指揮奠定了基礎。
另一方面,中國海警船也開始迅速加強力量。
比如,海警接收了從海軍“轉業”的各類艦艇,像053H2G型導彈護衛艦、210型4000噸級遠洋破冰船、9000馬力遠洋拖船、918型專用布雷艦、037IS型獵潛艇、922II型潛艇打撈救生船,甚至還在2021年接收了集體從海軍“轉業”的22艘056型護衛艦。
這些船,雖然拆除了導彈,但船頭主炮可是保留著的。
此外,針對海上摩擦,中國又專門設計了818型海警船、718B型海警船,還有萬噸級的海巡09海警船。
開什么玩笑?一艘海警船要上萬噸?這誰能撞得過嘛!
經過十幾年的建設,中國海警擁有約382艘艦船,總噸位超過20萬噸,超過日本、越南、菲律賓三國海警噸位之和。
不得不說,有了船,真的可以為所欲為。
中國對釣魚島的巡航,從過去偶爾為之去宣示一下主權,發展為“例行巡航”。
2015年,中國巡航釣魚島的次數正式突破了百次。
到了2021年,中國海警船全年一共有332天進入釣魚島附近海域巡航。
也就是說除了海況差的時候,中國海警船幾乎每天都在釣魚島海域溜達,連過年期間都不休息。
日本則是啞巴吃黃連,本來是想造成既成事實,但沒想到中國人順桿爬了!
日本人從驚詫,到對抗,現在徹底躺平了,已經完全習慣了。
你看,日本人不是說釣魚島是日本領土嗎?但天天被中國海警船出入,你管不管?
管,管不過來,撞也撞不過;
不管,那就給國際上造成了一種釣魚島并不是日本實控的事實。
這種有效管理和實際控制,其效果遠勝于一次性的軍事打擊。
第三次,海軍常態化遠海訓練與戰略巡航。
中國海軍力量的增長有目共睹,但是呢,有個問題:
劍如果一直藏在劍鞘里,是不會有威懾力量的。
所以,近年來,中國海軍艦艇編隊頻繁突破第一島鏈,前出西太平洋進行遠海訓練已成常態。
從2013年1月31日,國防部首次披露中國海軍艦艇編隊通過宮古海峽,進入西太平洋。
到2025年6月10日,中國海軍遼寧艦和山東艦航母編隊赴西太平洋等海域開展實戰化訓練。
中國海軍通過遠洋訓練,全面展示了一支強大的中國艦隊。
——范圍廣。
訓練海域從南海擴展至菲律賓海、日本專屬經濟區等西太縱深水域。
2024年艦艇活動范圍覆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三大洋。
——類型多。
2025年雙航母西太演練中,20艘戰艦組成編隊(含055型驅逐艦),總排水量約36萬噸,創硫磺島海域80年來最大規模艦隊集結。
——水平高。
2025年山東艦在宮古島海域單日艦載機起降超30架次;遼寧艦此前一周內在東海至西太完成260次起降訓練。
同時雙航母協同實現“1+1>2”效果:分進合擊戰術覆蓋更廣防御縱深,配合火箭軍形成“航母+東風”打擊體系。
——威懾大。
中國055大驅逐艦在澳大利亞外海進行了實彈射擊。
這些常態化、自信的航行本身就是一種無聲而有力的威懾,讓相關國家清楚地認識到中國維護海洋權益和全球利益的意志與能力。
它傳遞的信息是:
中國的“劍”不僅鋒利,而且可以隨時出現在需要它的地方。
這種基于實力的常態化展示,有時候可能比戰爭還要有用。
第四次,試射洲際導彈。
在過去,中國試射洲際導彈一般都是藏著掖著。
比如1984年,中國向南太平洋發射洲際導彈,卻不叫洲際導彈,而叫一個比較中性的名字“運載火箭”。
但是在2024年9月25日的洲際導彈試射中,中國直接亮明了身份,這玩意就是洲際導彈。
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世界五常中,為數不多的成功發射案例。
比如2023年11月,美國在加州的范登堡空軍基地進行“民兵III”洲際導彈的例行試射。
但導彈發射不久就偏離了軌道,最終只能緊急引爆,這讓美國軍方顏面盡失。
隨后在2024年3月,英國在大西洋進行的“三叉戟II”潛射試射也沒能幸免,發射后竟然未能點火,直接沉入海底。
更悲劇的發生在俄羅斯。
2024年9月,俄羅斯在普列謝茨克航天發射場進行“薩爾馬特”洲際導彈的首次試射。
但是,導彈卻直接在發射架上炸了!現場一片狼藉。
算來算去,也只有中國的東風5B和2023年法國試射的M51.3洲際彈道導彈成功了。
不過就算發過成功,法國的M51.3因為是潛射彈,無論是射程還是攜帶核彈頭數量,都遠遠不如中國的東風5B。
所以,中國這次試射洲際導彈,清晰地向潛在對手傳遞了中國擁有“確保摧毀”的核打擊能力信息。
這種戰略層面的終極威懾力,是任何國家在試圖挑戰中國核心生存利益前都必須三思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洲際導彈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種最強大的“立威”,不需要通過戰爭來證明。
這些成功的實踐清晰地表明:
在和平與發展依然是時代主題的背景下,大國立威,并非必須訴諸戰爭。
中國選擇成本更低、風險更可控、效果更持久、國際負面效應更小的立威方式,展現的是一個大國的成熟、自信與戰略耐心。
3 康莊大道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的樸素愿望,反映了對國家強大的期待和對尊嚴的珍視。
不過呢?中國發展到如今的實力,已經無需通過戰爭證明自己。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現在中國在國際社會已經威望很高了。
不信我們可以看看俄烏戰爭一周年之際,聯合國安理會對烏克蘭的問題進行開會討論時的名場面。
一開始,烏克蘭外交部長道德綁架在場所有人,要求起立對烏克蘭受難者默哀。
烏外長話音剛落,日本代表立馬起身,結果發現美國還沒站起來,只好坐了回去。
下一秒美國代表站起身后,日本代表才跟著站起來。
當英美代表站起來后,其他小國左顧右盼,糾結自己的站隊,唯有中國代表穩坐如山。
原本巴西代表想站起來,但是看到中國代表沒有站起來后,便果斷選擇坐下。
聯合國秘書長呢?夾在中間,站也不是坐也不是。
于是采取了一個半起身的動作,似站非站,不愧是圓滑的老手。
默哀結束后呢?
俄羅斯外長的反擊來了,他提議,為2014年以來,俄烏所有的遇難者默哀。
不得不說,這格局一下子就上去了。
但這個時候,全場只有俄羅斯外長一個人站了起來,就連聯合國秘書長,也是又做了一個半起身的動作。
這個時候,中國代表站起來了。
緊接著,世界各國代表看中國代表起立了,馬上站了起來。
最后,哪怕美國代表不情不愿,也站了起來。
這兩次默哀,不需要任何言語,也能讓所有人都明白了,什么是尊嚴只在劍鋒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內。
歷史經驗反復證明,真正的強者,不在于是否敢于揮出第一拳;
而在于能否擁有讓對手不敢出拳的力量與智慧,以及以最小代價維護最大國家利益的戰略能力。
中國當前的最佳選擇,是繼續集中精力發展自身,妥善化解矛盾,堅定維護和平發展環境。
同時以強大的實力和堅定的意志,在必要時采取一切非戰爭手段有效捍衛國家核心利益。
這才是行穩致遠、最終實現民族復興偉業的康莊大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