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專注即時零售領域的劉老實。
好好的一個周末,劉老實和伙伴們不得不一邊加班蹭熱點,一邊點外賣薅羊毛(今天已經下單了5次了),真正體驗著什么叫痛并快樂著!
今天,也就是2025年7月5日20:45,美團注定要在即時零售的發展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其即時零售日訂單量突破1億單,這一數據伴隨著亮眼的官宣海報迅速刷屏。但在這“暑期開門紅”的熱鬧背后,是外賣江湖波譎云詭的競爭、系統崩潰的尷尬,以及互聯網價格戰的隱憂。
從美團官宣看,“截至7月5日20時45分,即時零售日訂單量突破1億單” ,黃色袋鼠形象配上 “穩穩送達” 的標語,試圖傳遞平臺的強大履約能力。16億元高溫專項保障就位,也彰顯著對騎手的關懷,這是美團深耕外賣生態多年的成果體現,龐大的商家資源、成熟的配送網絡,支撐著如此巨量訂單的運轉。
但喜悅背后,“美團崩了” 的插曲如影隨形。白天系統崩潰時,用戶吐槽紅包用不了、付款卡頓、訂單排期夸張,暴露了流量洪峰下技術承壓的短板。
一邊是沖刺1億單的高光,一邊是系統故障的狼狽,正如外賣江湖競爭烈度的縮影——為搶市場份額,平臺在補貼、營銷上猛踩油門,卻可能在技術穩定性、服務精細度上 “掉鏈子”。
社交聊天里,“價格戰,股價還要承壓下調” 的討論,戳中互聯網競爭的痛點。
京東、淘寶(阿里)入局外賣,京東靠 “0傭金”“百億補貼” 沖擊市場,淘寶閃購聯合餓了么加碼,美團不得不跟進大額券補貼。
這場補貼大戰,本質是用戶流量與市場份額的搶奪,但燒錢換增長的模式,對平臺盈利、股價都構成考驗。
美團雖暫居市場老大,但持續補貼意味著成本高企,投資者對盈利預期的擔憂,反映在股價波動上。而“只有騰訊股價比較穩” 的感慨,也暗示互聯網行業競爭邏輯的變遷——當外賣賽道從 “跑馬圈地” 進入 “刺刀見紅” 的存量博弈,單純靠補貼的粗獷打法,或許難以為繼,如何平衡增長與盈利、創新與穩定,成了平臺們的必答題。
有很多人認為 “今天本來是阿里的沖單日,目標1億單,被美團狙擊了” 的說法,為這場競爭添了幾分 “諜戰劇” 色彩。雖無實錘,但側面反映出外賣江湖的貼身肉搏——阿里、京東等巨頭不會坐視美團獨占鰲頭,美團也會在關鍵節點主動出擊,用補貼、營銷打亂對手節奏。
這種暗戰,本質是即時零售蛋糕的分配之爭。阿里系的淘寶、支付寶等給了淘寶閃購一級流量入口,京東外賣靠訂單量猛漲施壓,美團以 “1億單” 強化行業地位,每一次訂單峰值的沖刺,都是對市場話語權的爭奪。
不過消費者在這場博弈中,看似享受到了大額券、0元單的福利,實則也承受著系統崩潰、配送時效波動的代價。
美團即時零售“1億單” 是里程碑,更是新起點。系統崩潰暴露技術短板,價格戰考驗盈利韌性,巨頭暗戰牽扯戰略布局。
未來,即時零售的競爭,或許會從單純的訂單量比拼,轉向技術穩定性、服務差異化、盈利可持續性的綜合較量。
當補貼退潮,誰能留住用戶?當技術迭代,誰能保障體驗?當市場飽和,誰能開辟新增長曲線?
美團的“1億單” 不是終點,而是外賣江湖駛向未知海域的信號彈,這場關乎萬億市場的博弈,才剛剛進入深水區。
而劉老實也有種預感,那就是明天我和團隊的小伙伴們還是不能睡懶覺,因為其他平臺明天必定也有好事發聲,不信咱們拉勾!
添加劉老實個人微信 qdppqd
同時帶你加入 即時零售資源群 ,
和更多從業者探索行業發展,洞見2025年行業趨勢!
整理:劉老實
排版:劉老實
校對:十 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