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在中國一種打著“債務協商”“停息掛帳”旗號的詐騙新型金融陷阱正迅速蔓延。尤其是在短視頻和社交平臺的推動下,這類騙局大規模吸納受困于網貸的普通用戶,已演變為一條成熟的金融黑灰產業鏈。
▲某律師事務所和借款人“債務協商”聊天記錄(圖片來源:微信聊天記錄 /截圖)
從求助到受騙 債務人陷入“協商”陷阱
據《中國經營報》近日調查披露,所謂“協商減債”“停息掛帳”的服務,實為假借“法律援助”之名的新型詐騙,已成為當前金融黑產的熱門變現工具。
河南居民張明(化名)因背負28萬元網貸債務焦頭爛額,一次深夜刷短視頻平臺時,被一條“幫你減債、不上征信”的廣告吸引。他在花費39.9元購買“法律咨詢套餐”后,又在對方不斷誘導下先后支付14,350元服務費。然而最終平臺告知其“罰息并未減免”,而承諾“全程協商處理”的工作人員早已失聯。
這類案例并非個例。據新浪黑貓投訴平臺數據,截至目前,關于“債務協商”服務的相關投訴已超過1500件。主要問題包括虛構減免承諾、偽造協商材料、假扮催收人員制造“談妥”假象等。
業內人士指出,不少所謂“律所”實際是由無律師資質的“法律咨詢公司”包裝的詐騙團伙,借“協商”之名兜售虛假希望,專收困頓中的債務人“智商稅”。
▲廣東某“法律咨詢公司”的洽談室,債務處理部門(圖片來源:網絡)
黑話包裝與灰產閉環 一條精準收割鏈條
為了規避監管與平臺審核,相關機構普遍使用“鞋商(協商)”“可延(延期)”“退息退費”等行話包裝服務內容,營造專業形象,故意模糊與官方平臺的界限。
“我們可以幫你延期3年、屏蔽催收電話、避免被起訴”,成為詐騙分子最常用的宣傳話術。一旦債務人付款并簽訂所謂“法律服務協議”,便陷入“退款難”“維權難”的境地,更有甚者個人信息被用于催收報復,造成二次傷害。
部分“協商機構”還會通過偽造收入證明、貧困證明等材料與平臺“協商”,不僅涉嫌欺詐,還可能導致債務人無意中成為信用卡詐騙、偽造證件等刑事案件的被告。
數據:中國互聯網黑灰產從業者超500萬人
在一些地方法院的判例中,已明確認定這類“協商服務”屬于以逃廢債務為目的、擾亂金融秩序的違法行為,其合同被判定無效。《中國經營報》通過暗訪發現,不法機構常借“律師事務所”名義開展引流,實際操作則轉由無資質公司完成,形成前端引流—中端包裝—后端操作的黑灰產閉環。
根據安全機構“威脅獵人”發布的數據,2023年中國互聯網黑灰產從業者已達587.1萬人,同比增長高達141%,而由此帶來的財產損失達數百億級。(記作者:黎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