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平風云再起,《以法之名》一出,觀眾瞬間被卷進這場光與暗的較量之中。
李人駿——這個名字,起初不過是個政壇邊緣人的代稱。代理檢察長,想轉正。想得不算錯,可惜用錯了力。
可誰能想到,真正讓他脫離險境的,竟然不是他“自以為可靠的盟友”,而是一通56秒的電話?
沒錯——謝鴻飛打出去的那一通。
正是這通電話,像一把鑰匙,意外地打開了真相的另一扇門。
01
“你以為做錯一件事就能掩蓋前面所有的錯?不,你只是讓更多人看到你一直在錯。”
劇中洪亮的一句臺詞,像一把鋸子,鋸開李人駿精致面具下的那張臉。
他不是黑惡勢力的一員,但他也絕不是什么清白之人。
他是那種典型的“精致利己主義者”——不主動犯罪,但也決不做英雄。
他知道案子有問題,他知道喬振興不是自殺,他甚至知道謝鴻飛不干凈。
可他裝聾作啞。為什么?因為他怕,怕丟官,怕轉不了正,怕錯過仕途的黃金窗口。
他不是“被冤枉”,他只是“運氣好”。
一通電話洗清了嫌疑,卻洗不掉他的妥協(xié)與懦弱。
02
謝鴻飛出場時,誰能不被他三十年老檢察官的氣場唬住?
但真正的老狐貍,往往不是靠資歷,而是靠沉得住氣。
而他,敗就敗在那通電話上。
“指導組要二次尸檢,趕緊處理掉喬振興的尸體。”
56秒,足夠毀掉一個人,也足夠意外地保住另一個人。
這句話從謝鴻飛口中說出,洪亮眼中已經(jīng)有了答案。
李人駿的那通電話,本意是自保,也可能是試探。
但謝鴻飛接招太急、反應太猛,自己暴露了。
洪亮沒有親口說出“你是內鬼”,但謝鴻飛的慌亂,就是最響亮的回答。
而諷刺的是——
正是這位“內鬼”,在最不經(jīng)意的瞬間,成了李人駿的無心救星。
03
這部劇最可怕的地方,不是反派多囂張,而是“好人”太模糊。
李人駿就是個“模糊人”。
他不貪,但他怕。
他不壞,但他軟。
他不主動幫黑惡勢力,但他默許他們的存在——只要不影響他升官。
這種人,現(xiàn)實里太多了。
他們不會直接作惡,卻總是成為惡的土壤。
所以,當他最后因為謝鴻飛的電話逃過一劫,被“洗白”時,我并沒有替他高興。
我反而覺得——這個“洗白”更像是一記響亮的耳光。
不是打在謝鴻飛臉上,而是響在觀眾心頭:
你以為避開了罪惡,就能問心無愧?
你以為不干壞事,就等于做好人?
不——“不作為”,也是一種參與。
結語:
《以法之名》的高明之處,不在于它揭了多少黑,而在于它讓我們看清——
真正可怕的從來不是極端的惡,而是那些裹著正義外衣的猶豫、妥協(xié)和沉默。
李人駿就是這類人,他不是保護傘,但他也不是光明的守護者。
他只是千千萬萬個職場中人、體制中人、現(xiàn)實中人之一。
一邊忍不住想爬得更高,一邊又想保住底線。在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左右橫跳,最終靠別人的失誤,成全了自己的清白。
但這個清白,是真正的洗白,還是一次臨時的“洗牌”?
或許,連他自己也說不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