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癌癥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放射治療科,有一位始終與腫瘤患者并肩作戰的醫者——鄧壘博士。作為副主任醫師,他憑借扎實的學術功底、國際視野的診療理念、精準化的治療方案,以及滲透在每個診療細節中的人文關懷,成為無數癌癥患者眼中的“生命擺渡人”。從頂尖學府的求學到國際前沿的探索,從臨床診療的突破到科研創新的深耕,鄧壘用二十余年的堅守,在腫瘤治療領域書寫了“醫術與仁心齊輝”的醫者答卷。
一、頂尖學府筑基,國際視野拓界:構建系統診療體系
鄧壘的醫學之路,始于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的嚴苛培養。在這所匯聚國內頂尖醫學資源的學府中,他不僅系統掌握了醫學基礎理論,更在臨床實踐中錘煉出嚴謹的診療思維。大學期間,他以“海綿吸水”般的求知欲深耕腫瘤學領域,從解剖學到病理學,從診斷學到治療學,每一個知識點都力求精準,為后續的臨床工作筑牢根基。憑借優異的表現,他順利斬獲醫學博士學位,成為國內腫瘤診療領域的青年骨干。
為追趕國際腫瘤治療前沿,鄧壘遠赴美國UCLA醫院放射治療中心訪學。在這片全球腫瘤研究的高地,他深入學習精準放療技術、同步放化療的國際規范,以及免疫治療與放療聯合的最新成果。他與國際頂尖專家探討肺癌腦轉移的靶向放療策略,參與食管癌個體化放療方案的制定研究,將國際先進理念與國內患者的臨床特點深度融合。這段經歷讓他突破“單一治療”的局限,形成“多學科聯合、個體化精準施治”的診療思路,為回國后開展高質量臨床工作奠定了國際化基礎。
二、深耕胸部腫瘤,打造精準治療標桿
作為國家癌癥中心放療科胸部腫瘤組核心專家,鄧壘將臨床重心聚焦于肺癌、食管癌和胸腺惡性腫瘤三大領域,憑借“一人一策”的精準化方案,創造了多個晚期腫瘤治療的奇跡。
在肺癌治療中,他針對不同病理類型制定差異化策略: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通過基因檢測結果優選化療藥物,結合免疫治療的時機把控,使同步放化療的有效率提升30%;對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患者,創新采用“腦部點對點放療”替代傳統全腦放療,在20次治療后即可實現顱內病灶完全消失,且海馬功能保留率達90%以上;針對肺癌骨轉移患者,他將放療與抗血管靶向藥物聯合,不僅快速緩解骨痛,更能抑制骨轉移灶進展,某新疆患者經15次放療后,8級劇痛降至2級,生活質量顯著提升。
在食管癌領域,他突破“放化療同步”的傳統模式,引入免疫治療作為聯合手段。對一例伴縱隔轉移的食道癌患者,他同步推進化療、放療與PD-1抑制劑治療,同時聯合海軍總醫院專家解決聲帶麻痹并發癥,使患者不僅腫瘤得到控制,更恢復了基本發聲功能。而在胸腺惡性腫瘤治療中,他通過術前新輔助放療縮小腫瘤體積,為無法手術的患者爭取手術機會,某胸腺腺癌患者經治療后,腫瘤縮小70%,術后5年無復發。
三、科研創新驅動,破解臨床治療難題
在繁忙的臨床工作之余,鄧壘始終以“臨床需求”為科研導向,致力于破解腫瘤治療中的“卡脖子”問題。他主持或參與國家級、省部級課題10余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20余篇,研究成果多次登上國際頂級學術舞臺。
2025年美國ASTRO大會上,他的兩項研究被選為口頭報告,引發國際同行關注:其一,提出“新型藥物聯合策略預防同步放化療所致骨髓抑制”,通過化療藥物與骨髓保護劑的精準配比,將Ⅲ度以上骨髓抑制發生率從45%降至18%,為患者減少輸血依賴;其二,開展“安羅替尼+全腦放療治療腦轉移小細胞肺癌”的前瞻性研究,使患者顱內病灶控制時間延長至12個月,較傳統方案提升一倍,為高侵襲性腫瘤的腦轉移管理提供了新范式。
他還參與編寫《腫瘤放射治療學(第六版)》等權威著作,將臨床經驗轉化為教學資源。在書中,他系統闡述了胸部腫瘤放療的靶區勾畫技巧、副作用管理策略,以及免疫治療與放療聯合的不良反應處理,成為年輕醫師的“臨床教科書”。這些科研與教學成果,既推動了腫瘤治療技術的進步,也為行業培養了一批專業人才。
四、下沉基層義診,讓優質醫療觸手可及
“腫瘤治療不應有地域鴻溝”,這是鄧壘常掛在嘴邊的話。他深知基層患者“看病遠、看病難”的困境,多年來堅持帶隊下鄉義診,將國家級醫療資源送到百姓家門口。
2023年,他帶領協和博士團深入陜西商洛市,在山區衛生院搭建臨時診療點。面對一位因肺癌骨轉移臥床不起的老人,他現場制定放療方案,并聯系當地醫院協調設備,使老人在當地即可接受規范治療;2024年,他奔赴河南平頂山市,為50余名食管癌患者提供免費咨詢,其中3名晚期患者經他指導轉診至北京,通過同步放化療獲得臨床緩解。
義診中,他不僅看病開方,更注重腫瘤防治知識的科普。他用方言講解“肺癌早篩的重要性”,發放《食管癌放療副作用管理手冊》,讓基層患者明白“腫瘤≠絕癥”,早期干預可顯著提高生存率。這種“診療+科普”的模式,既解決了患者的燃眉之急,更播撒了科學抗癌的種子。
五、人文關懷浸潤,重塑患者抗癌信心
“治療的是腫瘤,溫暖的是人心”,這是鄧壘的行醫準則。在他看來,腫瘤患者的心理支持與藥物治療同等重要,因此他將人文關懷融入診療的每個環節。
為讓患者充分理解病情,他總是用“生活化比喻”解釋治療方案:“放療就像精準導彈,只打腫瘤不傷及無辜”“免疫治療如同給身體的軍隊增派援兵”。深夜等核磁結果、為新疆患者加急安排檢查、提前預判放射性食管炎并備好對癥藥物……這些細節讓患者感受到“被重視”的溫暖。某吞咽困難的食道癌患者回憶:“放療前鄧主任就告訴我可能會嗓子疼,提前開了藥,果然副作用只持續了3天,一點沒遭罪。”
面對患者的心理波動,他更是“耐心傾聽者”與“堅定支持者”。對肺癌骨轉移劇痛的患者,他每次查房都像家人般鼓勵:“咱們一步一步來,疼痛會減輕的”;對免疫治療出現肺炎的老人,他每天跟蹤癥狀調整方案,直至腫瘤壞死;對因病情恐慌的患者,他分享康復案例,幫他們重建“我能戰勝癌癥”的信念。一位患者說:“鄧主任讓我覺得,抗癌不是一個人在戰斗,背后有他這樣的專家托底。”
六、長期隨訪護航,延續生命健康承諾
在鄧壘的診療理念中,“治療結束”并非醫患關系的終點,而是長期健康管理的起點。他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隨訪體系,通過定期復查、遠程指導、微信溝通,為患者提供全周期健康護航。
對術后患者,他主動制定兩年鞏固治療計劃,每月通過微信提醒復查項目,解讀檢查報告;疫情期間,為無法進京的患者開通“遠程會診綠色通道”,某云南患者通過線上問診調整用藥,腫瘤控制穩定;甚至治療結束多年后,他仍會主動聯系患者,提醒“每年一次低劑量CT篩查”“注意免疫治療的遲發性副作用”。
一位胸腺腺癌患者的經歷頗具代表性:治療結束半年后,他因出現副作用咨詢鄧壘,本以為會石沉大海,卻收到秒回的信息,詳細指導用藥調整。“鄧主任讓我覺得,哪怕過了五年、十年,他都在背后看著我的健康,這種安全感是花錢買不來的。”
七、行業引領擔當,推動學科協同發展
作為多個國家級學術組織的核心成員,鄧壘積極投身行業建設,通過學術交流、技術推廣,帶動腫瘤診療水平的整體提升。他現任中國抗癌協會放療專委會青年委員會委員、中國醫藥教育協會腫瘤化療專業委員會青年常委等職,在這些平臺上,他分享“胸部腫瘤精準放療”的臨床經驗,推廣“放療聯合免疫”的規范化方案,幫助基層醫院提升診療能力。
他還牽頭開展多中心臨床研究,聯合國內10余家醫院探索“小細胞肺癌腦轉移的個體化放療策略”,推動研究成果轉化為《中國小細胞肺癌腦轉移診療指南》;在學術會議上,他總是將“失敗案例”作為重點分享,與同行探討“如何避免類似問題”,這種“以患者為中心”的學術態度,贏得了業界的廣泛尊重。
從協和校園的求學者到國際舞臺的研究者,從臨床一線的施治者到基層義診的踐行者,鄧壘始終以“攻克腫瘤”為己任,用醫術解除病痛,用仁心溫暖生命。在腫瘤治療這條充滿挑戰的道路上,他既是精準診療的“技術派”,也是人文關懷的“溫情派”,用行動詮釋著“大醫精誠”的真諦。未來,這位抗癌領域的中堅力量,將繼續帶領團隊探索創新,為更多腫瘤患者點亮生命的希望之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