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推動公眾綠色低碳化行為為核心的 需求側減排 ,已成為助力我國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路徑。大規模、深層次的減排,不僅依賴于政策和技術的推動,更離不開公眾對氣候變化問題的充分認知及其行為模式的低碳轉型。然而,這種轉型往往伴隨著顯著的個人福利損失,成為推進過程中的關鍵挑戰。只有深入理解公眾采取低碳行為的內在邏輯,才能充分釋放需求側減排的潛力。《氣候時代:深度剖析需求側減排的機遇與挑戰》一書,正是基于這一背景,系統地剖析了中國公眾在氣候認知與減排行 動之間 的轉化機制,揭示了其行為邏輯與特征。本書提出了一系列契合中國社會文化背景的需求側減排工具,旨在促進全社會范圍內的氣候行動共識與協作,為我國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堅實的公眾基礎與實踐路徑。
政策干預滯后于 需求側減排 理念的演進,
亟需推動三大研究方向的發展。
什么是需求側減排?
長期以來,以生產技術低碳化為核心的“供給側減排”方案主導了全球氣候治理框架。然而,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科學家們逐漸認識到,僅依靠現有的成熟供給側技術,難以實現《巴黎協定》中關于溫升控制的目標。因此,氣候科學的研究重心開始轉向供給側以外的其他減排策略。
“需求側減排”正是這一探索的重要答案——它通過推動個人與家庭在生活模式和行為方式上的低碳化轉型,實現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的降低。2007年,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第三工作組首次提及個人與家庭生活方式的改變對減緩氣候變化的影響。而到了2022年,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更是專門成章,充分肯定了 需求側減排 的價值,標志著傳統以供給側為主導的氣候治理模式發生了根本性轉變。
為什么提出需求側減排?
全球氣候 治理正 從“以供給側為主”邁向“供需兩側并重”的新時代,這一轉變背后有三項關鍵科學研判作為支撐:其一,僅依靠現有的成熟供給側技術,難以實現《巴黎協定》提出的溫控目標;其二,通過優化衣、食、住、行等需求側各領域的碳排放,人類完全可以在維持體面生活的同時,實現將溫升控制在2℃以內的目標;其三,科學合理的 需求側減排 措施不僅能夠緩解 供給側減排 的壓力,例如減少對高成本碳捕集技術的依賴,還能與人類福祉和可持續發展目標形成協同效應。這些協同效應將有助于激發更廣泛的社會參與,推動形成積極的正向反饋。
為什么寫作
《氣候時代: 深度剖析需求側減排
的機遇和挑戰》一書
作為當前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在“雙碳”目標的確立下,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氣候治理挑戰——不僅要實現全球最大規模的碳排放削減,還 需在短短30年內完成發達國家60年才實現的碳中和進程。在這一背景下,14億多人口的生活方式轉型已成為決定氣候治理進程的關鍵變量。
盡管中國擁有世界領先的綠色基礎設施和最具活力的碳普惠市場,但在推動公眾大規模行為轉變方面仍面臨顯著挑戰。大量研究和 碳普惠報告 顯示,雖然中國公眾普遍支持企業和政府采取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但大多數人并不愿意改變自身的生活方式,或僅愿意采取那些對生活影響較小、但減排效果也十分有限的行為。
如果需求 側減排確實 能夠與人類福祉的提升實現協同,為何我們尚未看到公眾積極轉向低碳生活方式以提升自身福祉?如果增強公眾的氣候變化意識有助于推動低碳行為的采納,為何在實踐中我們常常觀察到的是公眾對氣候變化的高度認知與低碳行動水平偏低之間的矛盾?這些突出的悖論,正是本書寫作的起點。
《氣候時代: 深度剖析需求側減排的機遇和挑戰》一書通過梳理需求側減排概念的演進脈絡,重新審視現有政策實踐,并彌補已有研究的不足,嘗試從個體的氣候變化認知、行為權衡邏輯以及成本收益三個維度,以系統性的視角重新剖析需求側減排在個體層面實施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深入理解公眾低碳行為的內在邏輯,并提出相應的政策應對方案。
氣候時代: 深度剖析需求側減排的機遇和挑戰
秦萍 等著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25. 6
ISBN 978-7-03-082479-0
全書 共分為九章。
第1章 緒言, 回顧了 需求側減排 的發展歷程及我國相關政策措施的現狀,明確了在實現需求 側減排潛力 過程中可能面臨的障礙,并分析了研究需求與現有政策思路之間的差距。在此基礎上,本章提出了全書的研究框架,為后續的深入分析提供方向和指導。
第 2 ~ 4 章聚焦需求側減排的第一個特征:生活和行為方式改變納入長期氣候減緩目標的框架之中。深入 分析了中國公眾了解氣候變化的兩大主要渠道——高溫事件和氣候傳播——在塑造公眾對不同氣候議題關注度方面的具體影響。
第 5 ~6 章聚焦需求側減排的第二大特征:高碳足跡行為轉變的重要性顯著上升。 從短期適應行為與長期減緩行為之間的權衡、以及不同減緩行為之間的選擇特征等多個角度,全面剖析了可能影響公眾在最 具減排潛力 的低碳行為上做出轉變的 影響 因素。
第7~9章聚焦需求側減排的第三大特征:個體福利分析成為需求側減排研究中不可忽視的一環。 遵循由淺入深的分析邏輯,從測算消費者從肉類飲食向植物蛋白飲食轉變所需承擔的心理成本入手,逐步拓展至從主觀感知與行為測度兩個維度,綜合評估低碳行為所涉及的貨幣成本與心理成本,并進一步分析這些成本對個體福利水平的具體影響。
心理成本越高,減排行為的實際采納率越低
減排行為轉變對高收入群體的心理成本影響更大
本書特色
特色一,面向學科前沿。本書從公眾視角出發,構建了一個與需求 側減排概念 演進相契合的“認知—行為—福利”三維分析框架,為需求 側減排研究 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和方法支撐。在氣候危機日益加劇的背景下, 需求側減排 已成為氣候科學、環境科學與社會科學等多學科共同關注的熱點議題。現有研究多從宏觀層面關注家庭碳足跡核算、減 排潛力 評估,以及其與人類福祉和可持續發展目標之間的協同與權衡,對微觀個體行為邏輯的探討相對不足,難以有效指導 需求側減排在 個體層面的落地實施。本書在繼承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聚焦公眾個體的行為邏輯,夯實了需求 側減排實現 的微觀理論基礎。
特色二,聚焦政策實踐。本書立足于中國“雙碳”目標,聚焦當前各界關注的政策熱點與難點,提出具體且契合中國社會文化背景的需求 側減排政策 工具,旨在破解當前需求 側減排多 停留在研究與政策共識層面的困境。例如:如何設計有效的氣候傳播框架,切實提升公眾的行動力?作為極具潛力的 需求側減排 舉措,低碳飲食轉型在中國市場為何進展緩慢,又該如何突破?在多種 需求側減排行 為選項中,應如何安排政策干預的優先順序,以在最小 化個人 福利損失和政策阻力的同時,推動減排效果更顯著的行為落地。
特色三,富含啟發意義。本書創新性地整合了 高頻大 數據、問卷調查和案例研究等多源數據,運用面板固定效應模型、離散選擇實驗、成本收益分析等多種方法,不僅為需求 側減排政策 的制定提供了豐富的微觀實證依據和科學的因果分析,也為相關研究提供了具有高度可操作性和 可 復制性的分析思路與方法。無論是政策制定者還是研究者,閱讀本書都將獲得極大的啟發。例如,第1~3章基于百度搜索指數刻畫公眾無意識的行為興趣與關注度,這種基于文本分析的思路在其他國家背景下也可應用 于谷歌 搜索、推特等網絡大數據。第5 章利用 高頻智能水表數據和高維面板固定效應模型,為精準識別氣候變化與家庭氣候適應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提供了可靠的方法支持。隨著智能水表和電表的普 及,研究者可借助更加精細的數據在不同國家和背景下開展類似研究。第9章中,研究團隊開發的需求 側減排成本 收益分析框架和參數信息庫均為開源,可方便地應用于其他地區的減排情景分析。
本書在研究內容、方法和數據應用方面,構成了我國首次將需求側減排理念向公眾低碳行動實踐轉化的創新探索。它不僅是對現有需求側減排政策范式的深入反思,更是面向未來的行動指南;也期望為后續研究“拋磚引玉”,成為推動該領域深入發展的“鋪路石”。
本書得到了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中國公眾應對氣候變化的認知和行 為研究” (項目批準號: 72173126) 和重點項目“溫室氣體減排、 空氣污染治理 的健康效益評估與協同政策設計” (項目批準號: 72134006) 的 支持。
(本文編輯:劉四旦)
專業品質 學術價值
原創好讀 科學品位
一起閱讀科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