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行業排放了最多的溫室氣體?
答案可能讓很多人出乎意料:建筑行業。
根據聯合國環境署2023年的一份報告,建筑業排放量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37%,是碳排放量最大的行業[1]?!吨袊青l建設領域碳排放研究報告》也顯示了驚人的數字:2022年,全國建筑業相關碳排放總量高達51.3億噸CO2,占全國能源相關碳排放的48.3%[2]。
建筑業的碳排放都從哪兒來?在屋頂多種樹,能降低建筑的碳排放嗎?
建筑碳排放從哪來:全周期的“碳索”
根據報告,我國建筑業碳排放中,建造階段的排放量為28.2億噸CO2,建筑運行階段的碳排放為23.1億噸。具體各項組成如下圖:
2022年全國建筑業碳排放總量及占比情況|中國建筑節能協會
在建筑過程中,建材的生產和運輸所產生的碳排放高達27.2億噸,占了絕大部分。鋼鐵、水泥、玻璃等建筑材料的生產過程,均需消耗大量能源。例如,生產水泥時,需要將石灰石等原料置于高溫下煅燒,不僅消耗大量煤炭、天然氣等化石能源,還會因碳酸鈣分解而直接釋放CO2。水泥生產過程的碳排放占我國碳排放總量的9%。 鋼鐵生產的碳排放量則占15%,是我國碳排放量最高的制造行業[3]。
建筑施工階段也有1.0億噸CO2的排放 。各種大型機械設備如挖掘機、起重機、混凝土攪拌車等,都需要消耗大量燃油;施工現場臨時設施(如活動板房)的照明、空調等也在消耗電能。另外,施工過程中可能出現土方開挖等操作,導致土壤中碳的釋放,也會增加碳排放。
施工階段也會產生碳排放|Pixabay
建筑運行階段的碳排放量同樣不容小覷,其中超過一半來自電力能耗。在建筑漫長的使用過程中,維持室內舒適的溫度、濕度,照明、家電設備的運轉等,都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冬季供暖、夏季制冷,這兩項是建筑運行能耗的大頭——如果采用的是傳統的燃煤、燃氣鍋爐供暖,或者依靠火力發電為空調提供電力,就會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
減碳思路:給建筑“強身”與“健腦”
明白了各階段建筑碳排放的原因,接下來就可以對癥下藥:一方面“強身”,用更好的材料打造建筑;另一方面“健腦”,提升碳排放檢測與管理效率。目前,國家針對“2030碳達峰”和“2060碳中和”目標,制定了建筑業減少碳排放的路線圖,并通過鼓勵擴大綠色建材應用比例、強制性的專項裝配式建筑標準和每個項目的綠化率等指標逐步落實。
既然建材的生產過程碳排放高,那就尋找“綠色替身”,研發和使用低碳甚至負碳建材。比如,近年來興起的木建材就是一種可再生資源,相比鋼材和水泥,木材在生產加工過程中的能耗和碳排放低得多。一些新型的再生混凝土則利用建筑垃圾等廢棄物作為原料,既減少了對天然骨料的需求,又降低了水泥用量,減少碳排放。另外,用秸稈等農業廢棄物制成的建筑板材也逐漸進入市場,這些都是很好的低碳建材選擇。
施工階段主要通過三大途徑降低碳排放:
施工減碳三大途徑|作者繪制
一是推廣裝配式建筑。這類建筑將大量構件在工廠預制,減少施工現場濕作業與現澆混凝土使用,構件運至現場后,用電動起重機等節能設備快速安裝——工廠加工精度更高,浪費少,還能降低施工現場的吊裝能耗,因而能減少碳排放。
其次是推廣節能型施工設備。相比燃油設備,電動挖掘機、電動起重機等的碳排放顯著減少,與裝配式建筑安裝需求適配,強化降碳效果。
最后是優化施工組織設計。合理規劃施工工序,精準銜接裝配式構件吊裝與其他工序,優化車輛到場時間,避免機械設備空轉與能源浪費;運用信息化技術搭建智慧工地管理平臺,實時監測電動設備電量、構件運輸能耗等情況,及時發現和處理能源浪費問題,并依數據優化施工方案,實現施工全流程低碳管控。
優化施工工序,避免能源浪費|Pixabay
在建筑運行階段,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是核心。在建筑設計時可以采用高性能的圍護結構,比如雙層玻璃幕墻、高效保溫材料等,減少室內外熱量的傳遞,降低供暖和制冷的能耗。節能電器和智能控制系統也有助于減碳,例如智能照明系統可以根據室內光線和人員活動情況自動調節亮度,智能空調系統能根據室內外溫度、濕度自動調整運行模式。另外,利用地源熱泵、空氣源熱泵等技術,從土壤、空氣中提取熱量或冷量來為建筑供暖或制冷,這也比傳統的鍋爐和空調更節約能耗。
國內外低碳建筑案例:先行者的探索
德國-被動房
創始人菲斯特(Fiest) 與家人在第一個建成的被動房項目前合影|國際被動房協會網站
德國在低碳建筑領域一直走在前列,被動房(Passivhaus)是典型代表。被動房通過超高的保溫性能、良好的氣密性以及高效的新風系統,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筑對主動供暖和制冷系統的依賴。其外墻保溫層厚度可達幾十厘米,窗戶采用三層甚至四層玻璃,有效減少熱量散失。新風系統帶有熱回收功能,在引入新鮮空氣的同時,能回收排出空氣中的熱量,不僅保證室內舒適度,還能降低建筑能耗,幾乎可以實現零碳排放運行。
從1992年第一棟被動房在德國達姆斯塔德建立以來,截至2024年,全世界共有1.5萬~2萬棟被動式節能屋。2012年起,被動式房屋技術陸續在亞洲區落地。
芬蘭埃斯波-塞羅購物中心
Sello 購物中心內景|GRESB
坐落于芬蘭的塞羅購物中心(Sellos),不僅是北歐規模最大的商場之一,更是芬蘭首個零碳建筑。購物中心內有繁茂的綠植,透明頂棚則在拓寬視覺空間的同時,減少了對照明燈的依賴。
購物中心通過數字技術實現可持續發展。2003年,塞羅與西門子公司合作,搭建了首個建筑自動化系統,將照明、通風、供熱等系統與店鋪出租率、天氣數據等結合,精準定位能源消耗與空氣質量的優化方向,既減少電力消耗,又提升顧客出行體驗。從2010年至2021年,購物中心能源消耗降低40%,CO2排放量減少4157噸。
澳大利亞墨爾本-像素大樓
像素大樓外觀|參考資料[6]
像素大樓(Pixel Building)坐落于澳大利亞墨爾本,不僅外觀搶眼,更是當地綠色建筑的杰出代表。超過75%面積的屋頂都種植了當地植物,如同天然的雨水過濾器和隔熱層。建筑的水循環利用系統則實現了水資源的自給自足,減少對市政供水的依賴。
雨水收集系統|參考資料[6]
建筑外觀由植被、遮陽百葉、雙層玻璃幕墻及太陽能裝置共同構成,充分引入自然采光的同時也能避免室內過熱,彩色翼片則兼具遮陽與照明調節功能。在能源系統上,像素大樓主要依靠建筑內的冷水管為室內制冷,并通過100%自然采光減少人工照明,高效的太陽能裝置則為建筑提供電能。
南京-江北新區人才公寓社區服務中心
南京江北新區人才公寓社區服務中心外觀概念圖|參考資料[7]
南京江北新區人才公寓社區服務中心內景|攝影:顧錫
這是我國首個獲得零能耗建筑認證的項目。木結構猶如城市中的“人工樹林”,不僅造型獨特,而且生產加工過程的碳排放更低。巨大的光伏屋頂隨著建筑流線起伏,源源不斷為建筑提供清潔電能。再結合高性能圍護結構、直流微電網、智能照明、智能天窗系統等前沿技術,據測算,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內為零碳排。
成都-中建西南院濱湖設計總部
中建濱湖設計總部項目|參考資料[8]
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的辦公新址,坐落于四川成都的興隆湖畔,總建筑面積達7.8萬平方米,是成都首個 “近零碳建筑”。
建筑外部設置模塊化綠墻單元,與約8000平方米的屋頂花園協同合作,有效緩解大樓的城市熱島效應。大樓外墻選用三銀雙中空玻璃,熱反射與保溫性能比普通中空玻璃更優,夏日室內玻璃一側的溫度可比室外低9℃,能節省約35%的空調能耗。
外墻綠植|參考資料[8]
大樓通過堆疊錯落的布局和“H構型”,優化空氣流通路徑,改善室外風場環境;并通過氣象跟蹤技術自控天窗,促進室內外空氣交換。樓頂鋪設的800多平方米光伏板,實現零碳發電;地下配備大型儲能設施則在光伏發電過剩時儲存電能,在光伏不足或用電高峰時釋放電力。這一系列技術使大樓每年節省用電約186萬千瓦時,減少碳排放約1027噸。
建筑減碳的未來:更多可能在路上
綠色建筑正在不斷發展,還有更多可能性等待被發掘、被應用。
除了之前提到的木材、以建筑垃圾為原料的再生混凝土之外,竹子、植物性混凝土等綠色建材也值得關注。我們都很熟悉的竹子就是一種不錯的可持續建材,其強度重量比高,適當處理后能搭建起堅固耐用的建筑結構。一些東南亞國家如越南、印尼等,已經有很多竹結構的民居和公共建筑。未來隨著技術的進步,竹建筑可能會在更多地區得到推廣。
清邁一所學校中的竹結構體育館|Alberto Cosi
未來的建筑也將更加智能,通過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實時監測和優化建筑的能源消耗。比如,根據建筑內人員的活動規律、天氣變化等因素,自動調整照明、空調、通風等系統的運行參數,實現精準節能。智能化的能源管理系統還能預測能源需求,提前做好能源調配,進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
碳捕獲設備則可以將建筑運行過程中產生的CO2收集起來,通過運輸封存到地下深處,實現CO2的“零排放”。雖然這一技術目前在建筑領域的應用還比較有限,但隨著技術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這有望成為大型建筑減碳的重要手段。
建筑的碳排放問題雖然嚴峻,但通過從建材生產、現場施工到運行維護各個環節的努力,探索未來新技術,就能讓建筑這個“碳排放大戶”華麗轉身,成為節能減排的“綠色衛士”。期待未來,建筑與自然和諧共生,共同守護我們美麗的地球家園!
參考文獻
[1] Building Materials And The Climate: Constructing A New Future https://www.unep.org/resources/report/building-materials-and-climate-constructing-new-future
[2] 中國建筑節能協會. 中國城鄉建設領域碳排放研究報告(2024年版). https://www.cabee.org/site/content/25289.html
[3] 全國碳市場首次擴圍,鋼鐵水泥鋁30億噸碳排放量如何控制?[EB/OL]. (2025-04-01)[2025-07-01].https://acef-cagt.rockontrol.com/news/view/8663
[4] The first Passive House: Interview with Dr. Wolfgang Feist[EB/OL]. (2016-10-19)[2025-07-01]. https://blog.passivehouse-international.org/first-passive-house-wolfgang-feist
[5] Case Study: Sello – a perfect place to come together https://www.gresb.com/nl-en/case-study-sello-a-perfect-place-to-come-together/
[6] 設計案例|像素大樓——澳洲綠色之星建筑 http://greencampus.org.cn/Data/View/340
[7] 南京江北新區人才公寓(1號塊地)項目社區服務中心|2020 Active House Award 最佳可持續獎 https://www.velux.com.cn/content/details108_30898.html
[8] 【“中國建筑大獎”卓越獎⑨】人工與自然的平衡——中建濱湖設計總部項目 https://www.cscec.com/xwzx_new/zqydt_new/202407/3804101.html
作者:劉鍇
編輯:麥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