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雷椰 李德尚玉 實習生趙曉月 北京報道
碳中和周報關注“雙碳”領域的最新前沿動態,包括碳中和政策、地方動態、企業實踐等。我們將通過精選每周碳中和領域的重大事件,并進行點評的方式,提供一個及時全面的碳中和信息平臺。
1、全國碳市場四周年:首次擴圍納入鋼鐵等行業,覆蓋80億噸排放量
2025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運行四周年。回顧這一年全國碳市場的建設發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迎來關鍵一躍,首次擴圍納入鋼鐵、水泥、鋁冶煉三大行業,預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重點排放單位將達到3700家左右,覆蓋排放量約80億噸。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也于今年啟動交易,首批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正式簽發。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7月15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約6.73億噸,累計成交額超462億元。2024年全年成交額創歷史新高,達180.44億元,交易規模持續擴大,交易價格穩中有升。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全國碳市場四周年成果頗豐,擴圍覆蓋鋼鐵等高耗能行業,疊加配額管理與數據質量強化措施,為“十五五”繼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夯實地基。
2、2024年全國累計發電裝機33.49億千瓦
7月17日,國家能源局發布《2024年度中國電力市場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24年,全國累計發電裝機容量達33.49億千瓦,新增發電裝機容量4.29億千瓦。其中,風光新增發電裝機3.58億千瓦,累計達14.07億千瓦,同比增長33.9%。2024年,我國電力市場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和明顯成效。綠電綠證交易規模大幅增長,綠色環境價值有效體現。綠證交易量實現翻兩番。2024年全國完成綠證交易4.46億個,同比增長364%。其中,綠證單獨交易2.77億個,綠色電力交易綠證1.69億個。綠電交易總量大幅提升。2022年全國綠色電力交易電量為181億千瓦時,2023年達697億千瓦時。2024年,繼國家電網、南方電網之后,蒙西電網獲批復同意開展綠色電力交易,標志著綠色電力交易實現全覆蓋。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中國綠電市場化進程全面提速。報告顯示新能源裝機主力地位鞏固,綠證交易持續增長,綠電的環境價值加速兌現,市場化機制正成為綠色轉型核心引擎。
3、生態環境部@環保少年,秀出綠色生活
日前,生態環境部等五部門發布《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十條》(簡稱“公民十條”),為踐行綠色生活、守護地球家園提供了清晰、具體的行動指南。近日,生態環境部面向全國6-18歲的青少年發布“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系列活動之“公民十條·少年行動派”宣傳實踐活動倡議公告:2025年7月15日至8月5日,特別發起“公民十條·少年行動派——我的綠色生活Vlog”征集活動!倡議青少年拿起手機或相機,在快手平臺,用1-2分鐘的原創短視頻,記錄下踐行“公民十條”的精彩故事!綜合作品質量、播放量、點贊量等,選出前20名的優秀創作者可參加北京暑期研學營。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以短視頻征集聯動青少年踐行"公民十條",創新環保教育模式,將綠色行為轉化為可視化傳播,有助于鼓勵更多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環保理念。
1、常州出臺首席雙碳官制度
近日,常州市人民政府發布了《關于印發常州市首席雙碳官制度建設實施方案(試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通知》提出,堅持政府引導、部門聯動、企業參與的原則,充分發揮首席雙碳官在行業碳管控、企業碳管理、項目碳評價、產品碳足跡等工作的管理作用、智囊作用和紐帶作用,推動建立全市首席雙碳官制度。2025年12月底前,全市上市公司和工業、建筑、能源、交通等重點領域市屬國有企業力爭實現首席雙碳官制度全覆蓋。2026年6月底前,全市十百千億大企業力爭實現首席雙碳官制度全覆蓋。“十五五”期間,推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力爭實現首席雙碳官制度全覆蓋。明確企業首席雙碳官的崗位職責,要聚焦“雙碳”政策導向、節能降碳增效、環境社會治理(ESG)、綠色產業生態、開放合作交流5方面。企業首席雙碳官應由企業高級管理人員擔任。企業可根據自身規模、行業特點和發展階段,靈活確定首席雙碳官的具體崗位職責和任職要求,為首席雙碳官提供必要的授權和資源支持,確保其能夠有效履行職責。鼓勵企業探索建立與首席雙碳官職責相適應的考核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工作積極性。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常州首創"首席雙碳官"制度,政策明確分階段覆蓋國企及龍頭企業,將碳排放管控升級為高管級戰略職責,有助于破解企業碳管理執行短板,推動“雙碳”目標更好地融入企業的經營決策當中,加速企業的綠色轉型。
2、“2025年媒體核電行”暨“國和行·媒體行”活動在濟南啟動
7月14日,“安全筑基‘核’諧共榮——2025年媒體核電行”暨“國和行·媒體行”活動在山東濟南正式啟動。該活動由生態環境部(國家核安全局)指導,生態環境部宣教中心和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共同主辦。活動以“科技創新引領核電高質量發展、保障高水平安全”為主題,采取座談+實地探訪方式進行。媒體記者先后赴國家電投集團工程有限公司、生態環境部華東核與輻射安全監督站,調研核電規劃設計、項目建設、核與輻射安全監管等情況,實地探訪國核示范國家電投新能源科技館、榮成核安全主題公園,國家電投海陽核電項目及核能零碳供熱項目“暖核一號”等場所和單位。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此次活動通過媒體實地探訪核電站與安全設施,強化公眾對核電安全性的認知,凸顯"科技創新保障安全"的核心理念,為核電產業規模化發展減少社會顧慮。
1、寧德時代與必和必拓在采礦設備電動化等領域合作
近日,根據寧德時代官方消息,寧德時代與必和必拓(BHP)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在采礦設備電動化、快充基礎設施建設、儲能與電池回收等領域展開合作,以一體化、全景式解決方案推動礦山運營電氣化轉型,為全球采礦業打造可復制的綠色轉型樣本。現場,寧德時代執行總裁朱威與必和必拓集團采購官Rashpal Bhatti代表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在產品研發上開展合作,共同研究并開發適用于重型采礦設備和鐵路機車的電池解決方案,并配套落地相應的快充基礎設施,探索儲能系統在必和必拓全球礦山的應用場景。未來,雙方還將優化電池回收流程,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建立更可持續的采礦業價值鏈。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寧德時代與必和必拓的戰略合作,以礦山電氣化為核心,通過技術整合推動采礦業綠色轉型,構建從生產到回收的可持續價值鏈,或將為全球礦業提供可復制的減碳樣本。
2、“跨區域經濟合作與韌性智能城市發展論壇”在北京大學召開
7月17日,“跨區域經濟合作與韌性智能城市發展論壇”在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舉行。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了城市發展新階段目標,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論壇聚焦在全球發展新形勢下,區域協同發展與城市治理現代化的重大議題,來自學界、政界、產業界的嘉賓圍繞“中間走廊經濟帶建設”“韌性智能城市標準化”“全球治理與制度韌性”等議題深入交流。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劉剛教授圍繞“戰略資源產業鏈韌性與跨區域經濟合作”主題,深入剖析全球資源鏈在氣候變化、地緣沖突與技術演進疊加作用下所面臨的復合性風險。他提出,亟需通過構建“城市礦山”循環利用機制,融合遙感大數據與地理智能系統,建立動態感知與預測能力,為實現“雙碳”目標和提升城市能源安全提供系統性支撐。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美麗的現代化城市需要技術作為支撐,以智能技術驅動資源循環利用,可作為實現城市“雙碳”目標的解決方案。“城市礦山”循環機制融合遙感數據等技術,未來將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與環境質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