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戰地記者的防彈背心印上“PRESS”標識時,人們期待的是穿透硝煙的真相,但是這個標識背后藏著未明言的立場時,彈孔便成了最誠實的注腳。
盧宇光在庫爾斯克遭遇的無人機襲擊,像一記響亮的耳光,打碎了“國際記者”的光環,也撕開了一個戰地報道的職業倫理困境,當記者的臀部決定筆尖的朝向,炮火中的真相早已淪為政治的提線木偶。
盧宇光用多年時間完成了從海軍軍官到戰地記者的蛻變,卻似乎始終未能擺脫“變色龍”的質疑,他既能穿著俄羅斯軍裝與士兵碰杯,又能戴上鳳凰衛視的麥克風追問難民;既能在莫斯科的酒會上與俄軍高層談笑風生,又能在中國觀眾面前痛陳烏克蘭暴行,這種“左右逢源”的本事,讓他在國際新聞界成為獨特的“混血標本”。
其實,他在2022年俄烏沖突初期高呼“祝俄軍凱旋”時,專業戰地記者的本能已被身份焦慮吞噬,整個戰事報道觀察下來,他不像是一位體機構的駐外戰地記者,更像是俄羅斯的隨軍宣傳干事,有的報道與俄羅斯RT電視臺的戰爭宣傳片相似,他親歷俄軍誤炸平民時,鏡頭里只有“誤傷”的惋惜,卻不見對戰爭罪行的追問。
這種屁股定位導致他的報道常常表現出“選擇性失明”,這種“選擇性失明”,在2025年庫爾斯克遇襲事件中達到頂峰,明明報道過俄軍完全控制該地區,卻仍被烏克蘭無人機炸成血人。
2024年他拍攝的“海馬斯殘骸”視頻,被加拿大網友揭穿是汽車改裝廠的廢鐵拼湊;2025年他宣稱“俄軍已控制頓巴斯”,衛星圖像卻顯示烏軍仍在構筑防線。這些“報道”是流量經濟與地緣博弈的合謀,當記者成為輿論戰棋盤上的棋子,真相便成了隨時可棄的棄子。
當一個記者的筆被屁股所指揮,其專業性和權威性從何談起來?公眾又如何為相信那振振有詞的報道?
盧宇光人遇襲,俄羅斯將其定性為“恐怖襲擊”并要求徹查,聯合國卻集體失聲;西方媒體則像對待“俄奸”般冷處理,這其中有很多耐人尋味的東西。有人說,三年多來,盧宇光做了那么多的采訪,從未沒對俄羅斯用過一次“侵略”的詞,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值得玩味的是,當盧宇光躺在戰地醫院縫合傷口時,他佩戴的“俄羅斯記者”證件與鳳凰衛視的工牌形成微妙互文,這種身份嵌套,恰是當代跨國媒體資本的縮影,記者不再是真相的追尋者,而是資本與權力的“內容供應商”,盧宇光的鏡頭永遠對準烏軍“暴行”。
真正的戰地記者,是用生命踐行著“不站隊、只記錄”的職業信仰,盧宇光需要回歸戰地記者和戰地報道的初心。
事實上,數字時代為新聞倫理提供了新解方,信息的發達足可構建多維度信息驗證機制,網民不再一邊倒地相信某一方,他們有足夠多的交叉信息來驗證報道的真假,這種透明化操作或許能遏制“盧宇光式”的敘事操控。
盧宇光在病床上接受采訪時,他或許沒意識到,真正射穿他職業生涯的子彈,不是來自烏克蘭的無人機,而是來自對“成功記者”的錯誤定義。在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有人把戰地報道當作晉升的跳板,把記者證當作權力的通行證。
但請記住,1936年羅伯特·卡帕在西班牙戰場按下快門時,相機里沒有國籍,只有對生命的敬畏。因為記者的屁股不該坐在權力的椅子上,而應永遠扎根在真相的土壤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