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隷總都府,其實也稱直隷總都署,雖是清朝的省級單位,但直隷總督卻是地方上地位最高、權力最大的封疆大史。
總督府建于雍正七年(1729)歷經雍正、乾龍、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八帝。可謂一座總都府,半部清代史。整座署衙按大清“前朝后寢”的規制建造,即前面是政務區、后面是生活區;分為東、中、西三路,主體建筑的大門、儀門、大堂、二堂、官邸、上房均設在中軸線上。東、西兩院則是幕府院的輔助建筑,是一座典型的清代衙署建筑群。曾駐蹕74任總督,從李衛到曾國蕃、李鴻章都在此留下過厲史足跡。
直隷總督府前的旗桿由兩節組成,分置於廣場兩側,高33.6米(10丈),掛龍旗或帥旗,象征官府的權威。聽說原旗桿文革時被毀,這是后來對外開放時重建的。
我們到訪的時候,是在夏天的一個上午,府前小廣場上擠滿了熙熙攘攘的游客,我們團大多為老年游客,憑身份證免費通過大門。寬大的前院早已人滿為患,大家好不容易聚攏起來,認真聽導游的講解。小姑娘導游一身裙服,神情專注,遮陽帽下細細的汗粒洗面,耐心講述督府的來龍去脈、大堂和二堂的功能與區別。
大堂是督府的主要建筑,這里是迊接聖旨 、舉辦隆重盛典和重要政務活動的。布置莊重,高懸“恪恭守牧”扁額,中央擺放著公案桌椅、筆墨紙硯一應具全。體現其威嚴和莊重。
二堂是總督接見外地官員和議事的地方。較之大堂少了些肅穆,多了些生活氣息情趣。佈置典雅精致,透露著文人的雅致與官員的格調。
三堂是官員的私密辦公,接待上級及居住,亦稱“退思堂”。體現內衙屬性。常與廂房相連,形成家屬生活區。
我突然想起歷史上常說的“三堂會審”,卻是與此沒有關聯的,那是司法、監察方面的事了。
我們隨小導游沿中軸線上的建筑——大門、儀門、戒石坊、大堂、二堂、官邸和上書院一路走來,印象深刻,亦心靈震撼,特別“戒石坊”,讓人眼睛一亮,原來古時的封建官僚也是十分重視廉政建設的,那“公生明”的牌坊就是最好的證明,時刻警示官員必須清明廉潔,才能處事公正清明,給百姓帶來福祉。我們從“公生明”牌匾下走過,似乎也受到一次洗禮呢。
在最后的一個大廳內,看到了官場的排場和威嚴,一付楹聯云: 俯仰不愧天地
褒貶自有春秋
左右陳列出許多顯示地方官員出行時的名份和由頭的銘牌。銘牌上大書——“欽差北洋通商大醫、”“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總都直隷軍務糧餉”、“兼管直隷巡撫事”、“武英殿總裁”、“奉旨管理河道”、“管理長蘆鹽政”……等等,不一而足。這種種官職名號,哪一個不讓人望而生畏!何況更有最前面的“迴避”、“肅靜”警牌!不僅僅是讓人望而生畏,簡直是要讓人退避三舍了。其實,在這樣的排場面前,你是連官員的面都見不到的,哪里還有什么“俯仰”“褒貶”呢?這就是封建禮教的虛偽!還是民間說的好“官府衙門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
這才是真正的面目嘛!
從最后的大廳岀來時,我以為參觀到比結束,不料導游小姐指著另一座大樓說:前面大樓就是原河北省政府大樓,幾步之隔呢。原來原先的省府大樓是緊挨直隷總都府建沒的。后來才搬遷別處了。驚異間,導游又意有所指的告訴我們:“你們還知道劉青山、張子善的案件嗎?”大家自然記憶猶新,于是我們好奇地問:“他們倆是不是就曾關在這所大樓里?”小姑娘笑著說:“沒有關在這里,但他們的材料和案子都是在這所大樓里整理研究的。”
原來如此!感謝導游小姑娘的良苦用心,看來現代和古代對廉政建設都是非常重視的,正面教育和反面教材比比皆是呀……此后她又指著遠處的旗桿告訴我們:南面的府前旗桿是后來重建的。我們抬頭望去,但見那旗桿高高地伸向天空,影影綽綽的……我打算返回經過時,一定要拍張照片紀念。誰知導游卻讓我們從另一個旁門走了出去……只是那高高的旗桿仍固執地矗立在我們的面前……那旗桿上飄揚的不再是龍旗、帥旗,而是鮮艷的五星紅旗了!
大巴車緩緩離開總督府、離開保定、離開趙燕故地,從殷墟、叢臺媧皇宮、趙娘湖、白洋淀中走了出來,一直朝南,沿著寬闊平坦的高速,迊著滿天燦爛的陽光,向著魯蘇大地進發。“夜來南風起,小麥覆朧黃”。穿過遍地成熟的麥浪,我們就象是在織就的云錦中飛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