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艦停靠香港。靠港那天,維港擠得水泄不通。鋼鐵甲板映著人群,燙得人心里直冒火 —— 這才是咱自家的大國重器!
熱鬧勁兒正濃時,何君堯適時發出倡議:“維多利亞港得改名!女王雕像該搬走!”
皇后大道、砵甸乍街、伊利近街… 這些地名聽著洋派,骨子里全是血債。當年伊利近燒圓明園,砵甸乍鎮壓抗英百姓,如今侵略者名字還掛在街角,這不是往傷口撒鹽嗎?
去殖民化的火,早就在香港燒起來了。
2015 年 “占中” 鬧事,陳曼琪就急得直跺腳:“不剜掉戀殖的毒瘤,香港遲早要栽跟頭!” 果不其然,2019 年黑暴橫行,滿街打砸的人舉著米字旗,可不就是殖民遺毒在作祟?
不過這把火,越燒越旺了。香港警隊齊刷刷踢正步,“Yes,Sir” 換成了 “是,長官”;海關學院里,英式口令徹底沒了蹤影。2024 年,特區政府直接甩出草案,要把 “總督”“女皇陛下” 這些殖民字眼,從法律條文里連根拔起。
可總有人跳出來潑冷水。有人扯著嗓子喊:“改地名壞了香港特色!” 還有內地教授跟著附和:“殖民都過去了,何必較真?”
看看印度,連國名都要從 “印度” 改成 “婆羅多”;新加坡早把 “皇后鎮” 丟進了歷史垃圾桶。人家都在跟殖民歷史割席,這些人倒好,抱著侵略者的 “紀念品” 不撒手,荒唐不荒唐?
要說最扎眼的,還得是法官頭上那頂 “方便面頭”。英國自己早在 2008 年就把這玩意兒淘汰了,香港司法界倒有人護著:“這是傳統!” 人家主子都不要的破爛,還當寶貝供著,不是 “戀殖” 上頭是什么?留著這種人,就像埋了顆定時炸彈,指不定哪天就炸了。
香港要真正回家,光改幾個地名、換套步操可不夠。得把殖民遺毒從課本里、法庭上、街坊心里全清干凈。這不是小事,而是場關乎血脈傳承、民族尊嚴的硬仗 —— 這場仗,必須得贏!
那些為殖民殘余辯護的人,不是蠢就是壞。他們看不見“去殖化”是香港撥亂反正、重塑身份認同的必經之路,聽不見香港民眾渴望徹底擺脫殖民陰影、堂堂正正做中國人的心聲。
特區“去殖化”,先拿哪里開刀?要我看,先把法官頭上那塊“方便面”煮了吃掉再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