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5 日深夜,德黑蘭伊瑪目霍梅尼清真寺的穹頂在月光下泛著冷光。當 86 歲的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身著黑色長袍踏入紀念儀式現場時,數千名信眾的歡呼如潮水般涌來,幾乎要淹沒過去 25 天的焦慮與猜測。這場精心策劃的露面,既是對「哈梅內伊已死」謠言的直接反擊,更是伊朗政權在經歷與以色列 12 天激戰后的一次「續命儀式」。
一、25 天「神隱」:政權核心的致命危機
一切始于 6 月 13 日的黎明。以色列對伊朗核設施和軍事基地的「先發制人打擊」,不僅摧毀了 3 座鈾濃縮工廠和革命衛隊第 41 旅指揮部,更讓哈梅內伊的行蹤成了謎。接下來的 25 天里,他沒有出席任何現場活動,僅通過社交媒體發布了三條預錄視頻。即便在什葉派最重要的穆哈拉姆月哀悼儀式上,這個他擔任領袖 36 年來從未缺席的「宗教核心」活動,也未見其身影。
恐慌像病毒般蔓延。社交媒體上,有人貼出哈梅內伊以往的活動照片,配文「我們需要你」;甚至有議員寫信給政府,要求「給出明確說法」。最聳人聽聞的傳言是「哈梅內伊逃到了俄羅斯」,但這種猜測很快被質疑 —— 他對俄羅斯的「可靠性」始終抱有警惕,不會把自己的命運交給一個「隨時可能轉身的盟友」。
真正的原因藏在「安全」二字里。以色列防長早就放話要「清除」哈梅內伊,6 月 13 日的空襲更讓這種威脅變得「真實可感」—— 連高級指揮官和核科學家都能被斬首,領袖的安危怎能不成為「頭等大事」?革命衛隊把他藏進地下掩體,切斷所有電子通訊,卻讓民眾失去了「主心骨」。
二、阿舒拉之夜:用宗教儀式重塑權威
選擇阿舒拉節前夕露面,哈梅內伊團隊展現了精準的政治算計。這個紀念先知穆罕默德之孫侯賽因殉道的節日,既是什葉派的精神圖騰,也是伊朗政權凝聚民心的「年度大戲」。現場畫面顯示,哈梅內伊雖動作緩慢、表情疲憊,但當他向臺下揮手時,信眾們喊出的「我們血管里的熱血,獻給我們的領袖」,瞬間點燃了情緒。
最具象征意義的是他與宗教歌手的互動。哈梅內伊低聲耳語后,歌手馬哈茂德?卡里米走向麥克風宣布:「最高領袖請求我演唱《伊朗啊,伊朗》。」這首充滿民族主義色彩的歌曲回蕩在儀式大廳,標志著一場宗教活動已轉化為政治性的民族團結展示。
此次露面的「沉默策略」同樣耐人尋味。哈梅內伊未發表演講,僅微笑揮手示意,卻比任何聲明都更有力 —— 他在用行動證明:即便經歷戰火,政權的核心依然穩固。伊朗國家電視臺隨后呼吁民眾發送視頻,以展示對領袖的支持,進一步放大了這種「全民團結」的敘事。
三、內外博弈:健康謠言背后的權力暗戰
哈梅內伊的「神隱」暴露了伊朗政權的深層脆弱性。沖突期間,國內派系斗爭暗流涌動:強硬派主張繼續報復以色列,溫和派則擔憂局勢失控,甚至秘密接觸美國尋求談判。前總統魯哈尼的「改革派」被傳正在操縱權力,而革命衛隊內部對哈梅內伊的「過度保護」也引發不滿。
國際層面,美國和以色列的態度同樣微妙。盡管特朗普否決了以色列暗殺哈梅內伊的「雄獅崛起」計劃,但美國仍通過阿曼渠道與伊朗接觸,試圖重啟核談判。以色列則通過輿論戰放大哈梅內伊的健康問題,試圖削弱其權威。
哈梅內伊的露面,本質上是對這些內外挑戰的回應。他的辦公室成員直言:「領袖到來時,全城轟動了…… 這股激動的浪潮將傳到特拉維夫和白宮 —— 人民對他們領袖的忠誠、愛和渴望將達到頂峰。」這種「儀式性勝利」敘事,既是安撫國內基本盤,也是對敵人的示威。
四、代價與隱憂:短暫平靜下的深層危機
此次露面雖暫時穩定了局勢,但代價巨大。沖突期間,伊朗核設施遭襲、多名高官喪命,軍事能力被嚴重削弱。經濟方面,里亞爾匯率雖暫時穩定,但民眾生活水平持續下降,3200 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抗議活動此起彼伏。
更嚴重的是,哈梅內伊的「神隱」已動搖了部分民眾對政權的信任。德黑蘭市民阿里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們支持政府保衛國家安全的行動,但更希望看到和平。」這種情緒折射出伊朗社會對持續沖突的疲憊。
專家警告,哈梅內伊的個人權威是伊朗政權的「定海神針」,但過度依賴領袖的「肉身存在」,反而凸顯了體制的脆弱性。布魯金斯學會的報告指出,如果哈梅內伊遭遇不測,伊朗可能陷入權力真空,引發更劇烈的動蕩。
五、未來迷局:從「肉身政治」到「制度困境」
哈梅內伊的露面并未解決根本問題。停火協議雖已達成,但伊以核心矛盾 —— 核計劃、地區影響力 —— 仍未化解。美國對伊朗的制裁持續加碼,而伊朗暫停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合作,進一步加劇了孤立。
國內層面,改革派與保守派的博弈仍在繼續。保守派報紙《伊斯蘭共和報》公開譴責改革派「傳播民主、自由等西方價值觀,實為背叛伊斯蘭」,而溫和派則試圖利用哈梅內伊的短暫缺席推動政策調整。
在這場權力游戲中,哈梅內伊的「肉身政治」或許能暫時維系政權,但無法掩蓋伊朗面臨的結構性危機。正如哈佛大學學者哈蒂布所言:「伊朗將進一步加大鎮壓力度,但長期來看,體制的清算時刻終將到來。」
阿舒拉節的夜晚,德黑蘭的街頭燈火通明,信眾們舉著哈梅內伊的畫像,喊著口號。他們的臉上既有見到領袖的激動,也有對未來的迷茫。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在清真寺的穹頂上,人們發現,街頭的恐慌已經消失了 —— 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夾雜著希望與恐懼的復雜信念:「有領袖在,伊朗不會倒。」而這種信念,既是伊朗政權最強大的「防御武器」,也是其最致命的「阿喀琉斯之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