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北京清華園內,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呼吁:“中國不該獨自對抗美國,日本和韓國必須加入這場戰斗”,就在兩天前,特朗普剛剛宣布將對日本汽車關稅提高至35%,而韓國總統李在明則公開承認與美國的談判“非常困難”。
鳩山由紀夫這位親華政治家,此刻正成為東變局的關鍵推手,他明確主張日本應加入亞投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而中日韓三國必須攜手應對特朗普的關稅大棒。
關稅制裁下東亞國家的困局
特朗普的貿易戰火正在太平洋西岸蔓延,自再次坐上總統的寶座后,他便開始對一些國家加征25%關稅,尤其是日本的汽車行業,到了6月30日美日談判時更威脅將關稅提升至35%,條件是日本必須購買美國大米,將日本正在經歷的困境置身事外。
汽車產業又是日本的支柱性產業,受到美國的制裁后,單今年上半年日本對美出口額同比就創十年最大跌幅,日本的整個汽車行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恐慌。
韓國那邊在特朗普的制裁下面臨的困境也大相徑庭,現代汽車在阿拉巴馬州的工廠面臨零部件斷供危機,李在明更是直言“與美國的談判非常困難,雙方都不確定想要什么”。
更讓日韓窒息的是戰略捆綁,特朗普政府將韓國列入“敏感國家名單”,限制其獲取核技術和半導體技術、駐日美軍正被悄然改造成“聯合部隊司令部”,日本被直接推向“西太平洋突發事件前線”,日本《每日新聞》發出警告,稱盲從“美國優先”政策不能維護日本利益,日本不能成為中美對抗前線。
中日韓的戰略覺醒
鳩山由紀夫的呼吁也是有著現實情況的印證的,今年的3月30日,中斷五年的中日韓經貿部長會議在首爾重啟,在聯合聲明中,三方達成共識“全面且高標準的合作模式”,到了6月中旬,三國代表又在釜山重提自貿區談判,將綠色能源、半導體產業鏈列為優先領域。
國貿易協會數據顯示,2025年前五個月韓國對華出口增長6.8%,對美出口持平,日本對華高端制造業投資回升至疫情前水平,索尼將40%的傳感器產能轉至浙江嘉興。
7月3日,就在鳩山演講當天,中日韓三方ITER核聚變技術協調會議在釜山閉幕,這項關乎人類未來能源的事業,正將三國科學家緊密聯結。
此外,鳩山由紀夫在演講中直指要害,稱“日本必須減少對美依賴,大幅增加教育投資提升生產效率”,并提出三重解決方案,分別是加速建設中日韓自貿區、擴大RCEP與CPTPP框架合作、推動日本加入亞投行。
與此同時中國的反制策略為三國合作注入底氣,當美國對華關稅堆高至145%峰值,中國對7種關鍵稀土材料的精準管制,直接卡住美國軍工和半導體產業咽喉。
當共同敵人成為東亞三國的粘合劑
特朗普也許沒有料到,自己高舉起來的關稅大刀意外劈開了中日韓的心防,中國商務部7月初宣布恢復部分日本水產品進口,河北、江蘇等地更新對日出口許可名錄,就連《日經亞洲評論》罕見刊文贊賞“中國正在打造不同于西方、技術驅動的福利模式”。
更讓美國感到痛心的還有金融領域的去美元化,中日韓央行簽署本幣互換協議規模突破2000億美元,東盟十國將人民幣儲備比例提升至18.2%,當特朗普還在威逼利誘,人民幣結算已經在國際貿易來往中變得流行。
聯合國貿發會議報告預測,若東亞自貿區在2030年前建成,區域GDP將提升11%-17%,而推動力正是特朗普親手促成的“敵人共識”,四年前拜登苦心構建“遏華同盟”時,絕不會想到特朗普的關稅大棒竟成了最好的拆墻工具。
如今的世界地圖正被三條弧線重新勾勒,一條是橫跨亞歐的中歐班列鋼鐵軌跡,一條是串聯中日韓的半導體供應鏈光帶,還有一條是三國本幣結算的金融河流。
當美國單邊霸權舉起大棒時,被逼到絕境的鄰居們已經學會緊握彼此的手,共同抵御外來的風暴。
參考資料
“大而美”法案過關,特朗普“劍指”關稅:最快4日向各國發函,每天10封!上觀新聞
鳩山由紀夫:即使特朗普下臺,美國仍將延續其政策,中日韓應加強合作 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