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是中部地區湖北省的省會城市,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級市、超大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中部經濟中心。武漢市現轄13個行政區,其中江岸、江漢、硚口、漢陽、武昌、青山、洪山為7個中心城區,東西湖、漢南為2個在原國營農場范圍內設立的市轄區,蔡甸、江夏、黃陂、新洲等4個區是1992年以后經國務院和省政府批準撤縣設區建立的新型城區。目前全市13個區共轄156個街道辦事處,1個鎮,3個鄉,2個農場辦事處。從上面的數據我們可以發現,武漢市共有7個中心城區,共有6個新城區。
武漢市的行政區劃形成與發展經歷了多個階段,主要區劃調整如下:1949年武漢解放后,初期設26個區(漢口14區、武昌8區、漢陽4區),后經多次調整。1955年為支持武鋼建設,將原屬孝感專區的武昌縣、東湖區、南湖區合并設立 青山區 ,同時將東湖區其他區域與武昌縣第七區合并為 洪山區 ;福城區與惠濟區合并為漢橋區 。1958年撤銷漢橋區、洪山區,設立武漢市郊區。1976年優化調整后,原漢橋區、洪山區等區域重新劃分,形成當前江岸區、江漢區、硚口區等核心城區。1992年撤銷了漢陽區西南邊的鄰居郊縣漢陽縣,設立新城區蔡甸區。
1995年撤銷武昌區南邊的鄰居郊縣武昌縣,設立新城區江夏區 ;1998年撤銷漢口(江岸、江漢、硚口三區的城市版塊)原孝感地區的黃陂縣、原黃岡地區的新洲縣,分別設立了新城區黃陂區、新洲區。武漢西部郊外的東西湖區是怎樣形成的呢? ?1958年,為治理漢口外圍水患, 湖北省在現在的漢口外圍東西湖區域實施大規模圍墾工程,將漢陽、黃陂、孝感、漢川四縣的部分區域進行合并,新成立了武漢市東西湖區,實行東西湖區與圍墾工程局合一的體制。 ?"東西湖"區的名稱就是來源于其區域內東、西兩大泛水湖群(東湖、西湖),1952年圍墾規劃時正式使用該名稱。 ?
截至2025年,武漢市共有13個市轄區,包括東湖高新區、臨空港開發區 等國家級功能區。武漢目前的行政區劃格局基本形成于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的調整,如2007年設立東湖新技術開發區,2010年獲批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武漢市的7個中心城區與6個新城區(原名遠城區)之所以沒有連片建設開發,主要受歷史行政區劃調整、發展定位差異及政策限制等因素影響。武漢的中心城區與新城區原屬不同行政級別。像蔡甸區原名是漢陽縣,屬于原孝感地區管轄,1990年代才劃入武漢管轄,因此蔡甸區域不可能與武漢的漢陽區進行連片規模開發。
武漢為什么要將中心城區與新城區分開建的另一個原因是這兩者之間的發展定位有差異。因為武漢的中心城區主要承擔的是行政、商業等功能,而新城區側重產業轉移和居住功能。例如黃陂、新洲等區因靠近主城區,被定位為工業園區或衛星城,但實際開發中缺乏統一規劃協同。 ?當然,這里面還有政策壁壘方面的原因: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分配存在著城鄉差異。例如中考升學時,中心城區學生可跨區報考高中,而新城區學生受限本區錄取線,導致資源向中心城區集中。武漢主城區包括江岸、江漢、硚口、武昌、洪山、青山、漢陽這7個行政區。
武漢的主城區都是過去老武漢的核心區域,其發展速度很快,城市建成區高樓林立,而周邊的武漢新城區都是武漢周邊的郊區與郊縣發展而來的,武漢主城區的城市建設早已經高樓化規模化,而新城區受眾多因素的影響發展上肯定是跟不上主城區的發展速度,而且新城區都是以過去的縣城為核心,在新城區的城市發展上,就盡量的向主城區靠近,由于主城區與新城區中間有一定的距離,想要將武漢主城區的建成區與武漢新城區的建成區連成一片其遠期目的肯定是可以實現的,但現階段,主觀都很想將主城區與新城區之間的建成區連成一片,但客觀條件上,還暫時實現不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