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博古知今工作室】
被譽為明清生活家的李漁曾在《閑情偶寄》為小暑節氣大倒苦水,認為它是一歲最難過的關卡,迎接人們的是精神之耗,疾病之生與死亡之至。然而,在辛棄疾筆下,這是一年之中難得的閑憩時光,宜醉,宜游,還宜睡。
如此兩極分化的評價,是世人迎接“小暑”的真實寫照。喬遠炳有詩云:
薰風慍解引新涼,小暑神清夏日長。
若把夏日比為一曲綿延長樂,小暑是其中十分微妙的音符。這個緊接夏至的節氣,每逢七月,總能勾勒出兩個“不同的世界”:一面溫風拂過山林,揚起熱意高蒸;一面是清涼繚繞市井,漾出煙火愜意。古往今來,在這番交織碰撞下,季節在漸進蛻變中遵循著自然因律,世人也在藏身拾掇中同生命的鋒芒握手言和。
小暑節氣AI生成圖
《說文解字》認為,暑,熱也。這是“小暑”帶給人們的直觀感受。盡管有名為“小”,遇此時節,梅雨季節正式進入尾聲,蒸騰的暑熱隨之席卷大地。
“伏日”,正是緊隨小暑的第一重挑戰。伏,有伏藏之意,指向金秋陰氣潛伏上升之時,對應著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段,這是古人針對高溫天氣的生動預警。大約在秦代,人們創造了伏日的計算方法,根據《初學記》的記載,伏的確定從夏至開始,“從夏至后第三庚日起為初伏,第四庚為中伏,立秋后初庚為后伏?!?/p>
按照這種規律,“小暑”一來,人們同滾滾熱浪的較量便拉開了序幕。
“躲”是最直接的辦法,也就是減少高溫的活動?!逗鬂h書·和帝紀》記錄,一年小暑時節,因初伏暑熱難耐,朝廷直接下了一道政令,要求全天閉門歇業不辦公。如此不夠,還得“辟”,《史記》中便有著“初伏,以狗御蠱”一說,即將狗皮掛在城墻之上,用以驅逐熱毒的惡氣。
(宋)佚名 《槐蔭消夏圖》來源/故宮博物院
不過,相較這些標新立異的躲讓,人們還是習慣直接迎戰酷暑?!坝帽笔亲罡纱嗟囊徽?。史書記載,最晚不過春秋時代,國人就開始了“以冰制熱”的反擊?!对娊洝酚形模骸岸砧彵鶝_沖,三之日納于凌陰?!闭f的是十二月破冰,正月藏冰之舉。這些貯藏起來的冰塊,在盛夏之際被用于貴族的冰食供給?!吨芏Y》中還記載了一種名為“凌人”的官職,負責斬冰、凍冰、啟冰、頒冰等工作。隨著生產技術進步,藏冰愈演愈盛,漢廷未央宮曾設凌室為專門的藏冰之所。
最富盛名的當屬三國時期曹操修筑的冰井臺,此臺大約建于東漢建安十九年(214),整體以城墻為基礎,臺高八丈,上設有冰室,室內設有五十多米的深井,其中儲藏大量冰塊、煤炭、糧食、食鹽等。魏晉時期的后趙建武帝也曾以此貯藏冰塊,在夏日炎炎時分賜給群臣。到了唐代,寒冰已經成了宮廷祭祀、筵席的重要物料,楊國忠還曾取出堅冰讓工人雕鏤出各式各樣的精美圖案,再裝飾上金環彩帶,作為厚禮來籠絡王公大臣。
然而,由于生產能力有限,“藏冰”與“用冰”仍是民間的天家雅事,坊間流傳著“長安冰雪,至夏月則價等金璧”一說。直到唐末時期,情況發生了改變,人們在制造火藥時發現,硝石溶水的過程能夠結成冰塊,隨著該技術的推廣使用,社會制冰能力顯著提升,昔日高不可攀的“寒涼之物”因此進入了尋常百姓家。
寒冰成了市井街頭可販的商品。隨同而來的,是解暑消熱的冰食冷飲。楊萬里曾有一詩繪聲繪色地講述了集市中人們喜盼冷飲商販的場面:“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不怪人們癡迷眷戀,此時市面流通的冰食確是制作精巧又美味可口。“冰酥”就是其中一類“暢銷品”,據說此酥沿用了唐代“酥山”的制作方法,先將奶制品加熱融化,拌上蜂蜜或糖漿,再壘在盤中,塑出山峰之形態,最后放入冰窖冷藏定型。食用時,為了美觀,往往還被插上花草裝飾,似一座精致雪山般,既驅炎,還悅目。走出宮廷的酥山,保留了原始的獨特風味,“走街入巷”,成了人人可享用的消暑佳飲,在“雪到口邊消”的奇特口感中予以世人舒爽清涼。
現代影視劇中還原的“酥山”形象。來源/《中國家宴2》截圖
冰酥以外,雪泡梅花酒、涼水荔枝膏、冰鎮珍珠汁等五花八門的涼飲更是應有盡有。根據《東京夢華錄》的描述,除了特制飲食,便是家禽、魚肉等日常食材,此時也能以冰塊加工貯藏,縱使伏日炎炎,也染不到半絲暑氣。
冰塊的清新消融了暑氣的尖利,明清之際,即便小暑攜伏日來臨,人們揮汗如雨卻不再心生恐嫌,富察頓祟也能悠哉悠哉地在《燕京歲時記》中寫下沿街叫賣“冰胡兒”的熱鬧喧囂,記敘“調以玫瑰木樨冰水”的酸梅湯之余味悠長。
滋味中蔓延的,既是對夏日的智解,亦是同小暑的趣行。
頗為奇妙的是,除去火烈石焚,小暑也曾是饋人以驚喜的歡愉“節日”。
促成這種轉變的,是人們對暑熱的極致利用。
《世說新語》中記載一個故事:一年盛夏,東晉名士赫隆跑到太陽底下平躺著,任憑肚皮被陽光直曬,旁人不解,他坦然回答:“曬書?!焙笕穗m多用這則典故形容文人高雅、狂傲,但“曬書”卻是真實存在的風俗。
尤其是小暑前后,天氣炎熱且干燥,正是曬書曬衣來祛除濕氣霉氣的好時候,正因此,民間也有著“六月六,家家曬紅綠”的俗語。除了衣物、書籍,部分地區還有“曬經”的傳統,寺院的僧侶會將經書從藏經閣中搬出來,放到院中晾曬,防止蟲蛀與腐蝕。
(金)曬書翻經。來源/《中國古代風俗100畫》
干燥的陽光之外,更讓人們驚喜的還有家中倉廩的豐實。根據伏日的算法,小暑后的初伏正是小麥麥收不足一個月的時候,可謂家家都是麥滿倉。加之此時炎熱四漫,影響人們的食欲與精神,各種各樣的面食制品成了大家開胃解饞的首選,這也是民間“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一說的來源。事實上,國人初伏食用面食的歷史悠久,可追溯到魏晉時期?!段菏洗呵铩酚涊d,當時的風云人物何宴曾在伏日食用面片湯,取巾拭汗而面色不變,力證了自己不施粉黛而膚白的美男子形象。雖說何宴最終留下的是風流趣談,但其食湯餅之舉,恰恰暗含了人們趁著炎炎暑氣而“制熱”養生的巧思。唐代醫學家蘇恭曾有論點,炒面可解煩熱、止瀉、實大腸。更直白地說,小麥味甘性涼,能夠養心安神,益氣除熱,而滾燙的面食下肚,激起人一身大汗,合了“以熱制熱”的法子,既增加了營養,又促進了血液循環,加快散熱,避免中暑。
這種思路發展到極致,還形成了伏日“吃伏羊”的傳統?!侗静菥V目》認為,羊肉暖中補虛,補中益氣,而伏日吃羊肉,正是暖胃生津、排汗排毒的良策妙方,熱氣騰騰的羊肉和暑熱迎面直撞,口胃之間,便將冬春積藏的毒氣、濕氣盡數驅散,也難怪民間有著“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的講頭。
羊肉湯面AI生成圖
屋外艷陽高懸,房內湯面滾燙、羊肉鮮美,季節規律與生養創造的天作之合,終是渡化了自然氣候與民間煙火的對峙隔閡,重塑出人人同享的溫柔暖意。正是感受著這樣的滿足,楊惲才在《報孫會宗書》中肆意贊美臘日與伏日各處農家的幸福美滿——“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旦羔,斗酒自勞”。
溫風、山雨、青藹、綠苔…… 這是詩人元稹眼中的小暑:不是焦躁炎熱的無奈氣候,反而充斥著勃勃的生機意趣。這并非元稹感受奇異,而是頂著赤陽烈日的“小暑”,也曾以“伏日”的“躲與藏”,留給世人另一重生命啟迪。
對此感悟頗深的當屬柳宗元。
柳宗元畫像
公元805年,時年32歲的柳宗元被貶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此前不久,唐順宗去世,寄托眾望的永貞變革的途遭夭折,柳宗元和友人的一腔宏愿也因接連被貶而悉數化為泡沫。初入永州的柳宗元,除去政治失意,還要在一夕登高跌重間面對生活的窘困。永州的氣候更是為此雪上加霜,特別是在小暑之后,地處南方的永州氣溫高漲,每每都讓早已適應了北方氣候的柳宗元燥熱難耐、心煩意亂。重重打擊下,謫居在永州的柳宗元心境低落,筆下不乏“拘情病幽郁”的傷感沉寂。無奈小暑總會到來,受困于伏日的強威,昔日縱橫官場的柳宗元只能蟄居家中,飲酒度日。雖名為“借酒澆愁”,可隨著佳釀入喉,因暑熱與困頓而煩躁不安的心神卻難得安靜下來,昔日不曾駐目的山水也得以舒展在身前——“連山變幽晦,綠水凼晏溫”,高山綿延間,壯大的樹木矗立,枝繁葉茂,郁郁蔥蔥,成片的芳草片片鋪開,像一條軟毯等待著游人舒適橫臥。感受著美酒滋味,觀瞰著安靜林野,陰郁多日的柳宗元終于卸下枷鎖,感受片刻松解,重新擁抱久違的歡愉?!氨嗽諘x楚富,此道未必存”,《飲酒》的最后一語正是其心境敘說,原來小暑的一場被迫藏隱,能帶自己找到難得的寧靜,從而撇開浮世的執念,轉頭體會“藏身”于山野的別樣閑情。自此學會“藏身”的柳宗元,也打開了全新的人生視角。身為“閑人”的他,遠離朝政擾身,反而有了充裕的時間體驗平民生活。正是在這期間,柳宗元的文學創作開始井噴:《捕蛇者說》《籠鷹詞》…… 一篇篇犀利而悲憫的文字從他筆下流出,親身的投入和察看中,昔日抽象的人間酸甜和人生苦辣清晰而明確的舒展,藏身于江湖之遠的絮語也因此振聾發聵。
隨同身軀一齊被隱藏收攏的,還有昔日心間涌動的浮躁與憤懣?!安厣怼敝螅谠亩蜻\與不幸并未終止。然而,盡管人生動蕩,他適然于山水林野,總能在水中游魚、林中溪水中覓得片刻安寧靜謐。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永州寫下的“避暑詩”,彼時又逢小暑炎夏,燥熱難忍不變,心境沉靜的柳宗元已然自適,不但能開著窗戶香甜午睡,還能在醒轉后悠然自得的靜聽“山童隔竹敲茶臼”。
事實證明,當沉浮燥熱被斂藏于心,真正的堅守和向往也將在時間的滌洗中沉淀、累積。據記載,被貶期間,柳宗元從未放棄過自己的革新路線,他不惜以籠鷹自比,以愚溪自居,決不愿和保守派“同流合污”,始終堅持著改革利民的政治抱負和自我追求。公元815年,幾近人生暮年的柳宗元再度被貶謫到更加遙遠的柳州(今嶺南)。在那里,他帶頭參與生產,重新修筑文廟,大力宣揚禮法…… 多年后,“民業有經,公無負租”的盛景在這片世人眼中的邊遠土地上綻放,歷經銼磨的柳宗元也終于寫下了不會枯朽的歲月史詩。
有人認為柳宗元是文壇中一顆獨特的星辰,在他的身上,“放臣”之痛與“故我”之志得到了完美的平衡與共處?;蛟S,正如他筆下的慨嘆,“幸此息營營,嘯歌靜炎燠”,于炎熱中尋一處靜涼,在浮沉中藏身藏心,令寒熱自在消長,讓生命收放自如,這是文人士子的風骨歷煉,也是氤氳在“小暑”時分,越古穿今的哲思意境。
編輯:周斌 詹茜卉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博古知今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