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越累越睡不著,不是因為你“不夠累”,而是身體和大腦的“開關”沒同步
要么是大腦還停留在“工作模式”(比如焦慮、思慮),交感神經持續興奮;
要么是肌肉太緊張(比如久坐、重體力勞動導致的乳酸堆積),身體沒法放松;
要么是睡眠環境沒給對“信號”,身體沒接收到“該睡了”的指令。
今天給大家講講3個助眠法,讓你沾枕就睡,一覺到天亮!先給我點贊,在看你的支持是我的動力。
方法一:4-7-8呼吸法——用節奏“關掉”大腦的“興奮開關”
原理:
人在焦慮或思慮時,交感神經(負責“戰斗或逃跑”的神經)會過度活躍,導致心跳加快、思緒雜亂。
而4-7-8呼吸法能通過“深長呼吸”激活副交感神經(負責“放松休息”的神經),抑制交感神經的興奮,同時把注意力從“雜念”拉回“當下”,讓大腦慢慢“冷靜”下來。
具體操作(躺著或坐著都可以):
吸氣4秒:用鼻子慢慢吸一口氣,默數1-4(感受腹部輕輕鼓起,不要抬肩膀);
屏息7秒:屏住呼吸,默數1-7(不用用力憋氣,保持自然狀態);
呼氣8秒:用嘴慢慢呼出氣體,像吹蠟燭一樣,默數1-8(感受腹部慢慢收縮,把氣全部呼出來)。
重復4-5次,你會明顯感覺到:胸口的緊繃感在消失,腦子里的“小劇場”慢慢安靜了,甚至會有點“昏昏欲睡”的感覺。
注意:
剛開始練習時,可能會覺得“屏息7秒”有點難,可以先從“屏息5秒”開始,慢慢延長;
有哮喘、肺氣腫等呼吸系統疾病的人,建議先咨詢醫生,避免過度換氣。
方法二:睡眠環境“斷舍離”——給身體一個“該睡了”的信號
原理:
人體的“晝夜節律”(也就是“生物鐘”)會根據環境中的光線、溫度、聲音調整狀態。
如果睡眠環境不符合“睡眠模式”,身體會誤以為“還沒到睡覺時間”,從而抑制褪黑素(睡眠激素)的分泌,導致睡不著。
具體要做這4點:
光線:徹底“拉黑”房間:
用遮光簾把窗戶擋嚴(如果沒有遮光簾,戴個透氣的眼罩),避免路燈、手機屏幕等藍光刺激眼睛——藍光會抑制褪黑素分泌,讓大腦保持“清醒”。
溫度:調到“深度睡眠區間”:
把空調開到18-22℃(這個溫度是人體進入深度睡眠的最佳溫度),如果怕凍,可以蓋一條薄被子(避免蓋太厚導致出汗,影響睡眠)。
聲音:用“白噪音”掩蓋雜音:
如果有鄰居說話、車聲等噪音,可以打開白噪音app(比如“潮汐”“小睡眠”),選擇“下雨聲”“海浪聲”等均勻的聲音——白噪音能“覆蓋”外界的雜音,讓大腦覺得“環境安全”,更容易入睡。
床品:換個“支撐力夠的床墊”:
很多人覺得“軟床墊舒服”,但其實硬一點的床墊(比如乳膠床墊、棕櫚床墊)能更好地支撐腰部和頸部,避免久坐或重體力勞動后的肌肉緊張——肌肉放松了,身體才會覺得“該休息了”。
方法三:睡前10分鐘“輕拉伸”——讓肌肉和大腦一起“下班”
原理:
過度勞累(比如久坐、重體力勞動)會導致肌肉中乳酸堆積(乳酸是肌肉疲勞的代謝產物),刺激肌肉產生酸痛,讓身體處于“緊張狀態”。
而輕拉伸能促進血液循環,加快乳酸排出,緩解肌肉緊張,讓身體從“工作模式”切換到“休息模式”。
推薦3個簡單動作(每個做1分鐘):
小腿拉伸:
坐在床上,伸直一條腿,腳尖向上回勾,用手輕輕拉腳尖(感受小腿后側的拉伸),保持10秒,換另一條腿(重復5次)。
適合:久坐導致小腿腫脹、重體力勞動后小腿酸痛的人。
肩部繞環:
雙手抱頭,慢慢向右轉肩膀(感受肩部的放松),再向左轉,重復10次(注意動作要慢,不要用力)。
適合:長期用電腦導致肩膀發緊的人。
腰部扭轉:
側躺,膝蓋彎曲,把上面的腿向對側轉動(感受腰部的扭轉),保持10秒,換另一側(重復5次)。
適合:久坐導致腰部僵硬的人。
提醒:本文為醫學科普,供讀者參考學習,中醫看病需辨證論治,如有不適癥狀,請及時前往醫院就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