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馬斯克在社交媒體平臺X上擲下一枚政治炸彈:“今天,‘美國黨’成立了,還給你們自由。”
這位全球首富因激烈反對特朗普簽署的《大而美法案》,兌現了“若法案通過則次日建黨”的承諾。
24小時內,65.4%的參與投票者支持這一決定,超過108萬個賬號參與了投票。這并非馬斯克一時興起——一個月前,他在X平臺發起“是否該成立新政黨代表80%中間派”的投票,超過563萬用戶參與,80.4%投下贊成票。
美國政治版圖上,第三政黨的墓碑已林立百年。從1912年西奧多·羅斯福的進步黨到1992年羅斯·佩羅的改革黨,再到楊安澤的前進黨,無數挑戰者試圖打破共和、 民主兩黨的壟斷,卻始終難逃“曇花一現”的歷史魔咒。
萬億法案引爆的“特馬大戰”
馬斯克與特朗普的決裂源于一場財政地震。2025年7月4日,特朗普簽署了爭議巨大的 《大而美法案》。
法案內容從理念和現實兩個層面直接打擊了馬斯克。馬斯克在經濟政策上主張自由貿易、減稅減支、放松管制、縮小政府、維持財政平衡,特別是在美國債務危機日益加劇的宏觀背景下,實現財政可持續是馬斯克的目標,因此還成立了DOGE幫助聯邦政府減支。只是沒想到,減支最終減到了自己頭上( 取消電動汽車稅收抵免、取消新能源補貼 ),在現實層面直接觸及了自己的利益。
法案簽署前,馬斯克在社交平臺猛烈抨擊:“每一個競選時承諾削減政府開支、卻轉頭投票支持史上最大債務擴張的國會議員,都應該感到羞愧。”
特朗普迅速反擊,威脅讓馬斯克“面臨非常嚴重的后果”,并暗示可能終止馬斯克旗下企業的政府合同。SpaceX、特斯拉甚至神經科技公司Neuralink都面臨斷供風險。
這場商業與權力的碰撞,將馬斯克推向了自立門戶的道路。
法律鐵幕:50個割據戰場的認證規則
在美國,政黨資質認證是50個州的割據戰場。每個州對新黨的注冊要求各異,形成一道難以逾越的法律鐵幕。
以加州為例,新政黨需吸引7.5萬以上選民注冊,或收集110萬個有效簽名。而在得州,新黨需在后續選舉中維持2%得票率,否則資格清零。完成全國50州注冊需超200萬有效簽名,僅此一項便需數年時間和數億美元投入。
“所有州的法律都偏向兩大黨,第三方很難‘出頭’。”資深選舉律師布雷特·卡佩爾警告,“這幾乎肯定會遭到民主黨和共和黨的聯合法律圍剿。”
綠黨的教訓歷歷在目。2020年該黨在德克薩斯州因簽名訴訟延誤,最終錯失選票登記期限,競選徹底崩盤。
此外,美國選舉人團制度的“贏者通吃”規則成為第三黨難以逾越的高墻。在此制度下,即使第三黨在全國范圍獲得15%支持率,也可能贏不到一個國會席位。
1992年,億萬富翁羅斯·佩羅以獨立候選人身份參選,雖獲19%普選票卻未拿到一張選舉人票。1968年美國獨立黨候選人喬治·華萊士獲得13.53%普選票和46張選舉人票(8.54%),創下第三黨最佳選舉人票紀錄,但依然無法改變選舉結果。
資金困境:富可敵國卻捐不出去的窘境
馬斯克坐擁約3900億美元個人財富,但在政治捐款領域卻遭遇制度性閹割。
《麥凱恩-范戈爾德法案》將個人對政黨的年捐款上限鎖定在45萬美元,企業直接捐款更被全面禁止。前聯邦選舉委員會主席李·古德曼坦言:“他需要數千名捐款人,而非自己開支票。”
2024年大選周期中,兩黨共籌得140億美元,而所有第三黨派總和不足3億美元。即便是馬斯克,也難以憑一己之力填補這個資金鴻溝。
馬斯克可通過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Super PAC)無限投放廣告,但法律禁止該委員會與候選人 “直接協調” ,導致資金效力大打折扣。
這種間接支持方式如同戴著鐐銬跳舞。2025年威斯康星州最高法院選舉中,馬斯克投入巨資支持保守派候選人,最終卻以失敗告終,還引發自由派選民反彈。
埃默里大學研究顯示,美國“贏者通吃”選舉制催生了根深蒂固的 “浪費票”心理。選民因恐懼“幫倒忙”而拒絕第三黨,擔心導致“最不喜歡的候選人”當選。
這種心理定勢使自由黨、綠黨等老牌第三勢力掙扎數十年,至今未獲國會一席。馬斯克宣稱“瞄準2-3個參議院席位”的戰略,在435個眾議院和100個參議院的巨量席位中,顯得杯水車薪。
歷史突圍:曇花一現的第三黨傳奇
美國歷史上,第三政黨的嘗試屢見不鮮。
1912年的“公牛駝鹿”旋風。西奧多·羅斯福因不滿共和黨保守派,另組進步黨,高舉勞工保護與反壟斷大旗。這位綽號“公牛駝鹿”的前總統一舉拿下27.4%普選票和88張選舉人票,創下第三黨歷史最佳戰績。
諷刺的是,羅斯福分流了共和黨票源,最終讓民主黨候選人伍德羅·威爾遜漁翁得利。進步黨雖曇花一現,但其改革主張后來被富蘭克林·羅斯福吸收,成為“新政”的先聲。
1968年的南方戰略的閃電戰。喬治·華萊士領導的美國獨立黨采取 “區域集中策略” ,成功在阿拉巴馬、密西西比等五個南方州取得第一名,斬獲46張選舉人票(8.54%),創下第三黨選舉人票紀錄。
華萊士聚焦種族隔離議題,獲得13.53%的普選票,成為美國獨立黨百年巔峰。但隨著民權運動推進,這種依托地域矛盾的策略逐漸失效。
1992年赤字警鐘的改革黨。億萬富翁羅斯·佩羅以獨立候選人身份參選,用6000萬美元自掏腰包購買電視時段,生動展示“國家債務時鐘”。他最終獲得18.91%普選票,創下第三黨普選票紀錄。
佩羅的攪局被認為分流了共和黨票源,間接幫助克林頓擊敗老布什。四年后他成立改革黨再戰,得票率卻降至8.4%,凸顯了第三黨難以維持勢頭的困境。
2000年的環保主義“攪局者”。綠黨候選人拉爾夫·納德在關鍵搖擺州佛羅里達獲得2.74%普選票,被民主黨指責分流了戈爾支持者。最終小布什以537票優勢贏得佛州,奠定勝局。
納德雖未能當選,卻生動演繹了第三黨的“蜜蜂效應”——蜇傷主流政黨后自身消亡,但迫使兩黨關注其倡導的環保議題。
美國黨前景:科技巨頭的非常規戰爭
X平臺(原推特)擁有1.3億美國月活用戶,構成直達選民的“政治神經系統”。馬斯克可繞過傳統媒體,用算法推廣議程,單條推文傳播成本不足0.1美元/人。
“這是歷史上任何第三黨從未擁有的武器。”政治學者如此評價馬斯克的平臺控制力。建黨宣言帖文兩小時獲千萬瀏覽的傳播力即是明證。
馬斯克計劃推動選舉制度改革,核心是廢除“贏者通吃”制度。他主張實施按比例代表制,讓小黨在國會獲得席位;建立公共競選融資體系,削弱金主影響力。
在意識形態上,“美國黨”可能采取 “財政保守、科技開放、社會自由” 的綱領。聚焦AI監管、太空私有化、加密貨幣立法等兩黨回避的議題,吸引年輕選民和科技階層。
馬斯克面臨的不僅是政治障礙,還有人身安全威脅。2025年初領導“政府效率部”期間,他因大規模裁員觸發全美抗議,特斯拉服務中心遭燃燒瓶襲擊,車輛被槍擊事件頻發。
兩黨在壓制第三勢力上更有默契同盟。特朗普威脅“考慮將馬斯克驅逐出境”,民主黨沃倫與共和黨麥康奈爾則罕見同批馬斯克“顛覆民主”。
瓦爾多斯塔州立大學政治學者伯納德·塔馬斯點破殘酷現實:“第三黨就像蜜蜂一樣,蜇完人,它就死了。”在美國,最成功的第三黨通常也只能維持大約十年。
特朗普在馬斯克宣布建黨后輕蔑回應:“沒關系,根本沒關系,完全不重要。” 國會山上,兩黨議員心照不宣:從1912年西奧多·羅斯福的進步黨到1992年羅斯·佩羅的改革黨,美國政治高墻從未被個人財富擊穿。
馬斯克的火箭可以飛向火星,但第三政黨在國會形成影響力似乎更難。第三黨的真正價值或許并非執政,而是攪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