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假期,定襄縣宏道鎮北社村的洪福寺再次“出圈”,成為游客青睞的打卡地。這座寺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僅因其建于古堡之內而特別,更因大殿內形態各異的古代雕塑而聞名。從莊嚴神秘的紅臉文殊到威武雄壯的護法天王,從體格健碩的力士到體態纖巧的脅侍菩薩,無不令人驚嘆于古人的精湛技藝。而位于大殿中央檁間的飛天樂伎懸塑更是以一種瀟灑的姿態,吸引游客駐足欣賞。
洪福寺正殿。攝影王文君
關于“懸塑”,臨汾隰縣的“小西天”和五臺山殊像寺“五百羅漢渡江”向來聲名在外。洪福寺的樂伎懸塑雖不似前兩者規模宏大,但也因造型生動而獨具魅力。近年來,忻州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不斷加大對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通過現代藝術和科技手段讓這些沉睡的樂伎走下梁架、走出古堡,生動上演了古老文物從千年沉寂到煥發新生的穿越神劇,地方優秀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顯著提升。
洪福寺正殿內彩塑與懸塑。攝影張晉蘭
01
懸塑遺珍的歷史回響
梁下莊嚴寶相、金剛怒目,梁上衣袂飄飄、雅樂乾坤。到過洪福寺的人都會為大殿內這一靜一動的造像藝術所驚嘆。
洪福寺18樂伎位于洪福寺正殿內,分布于檁梁上東西兩側。塑像身高約35厘米,衣飾華麗、手執樂器、姿態各異,或拂袖撫琴,或撥裙擊鼓,或揚臂吹笙,或傾身弄簫……恰似一場跨越時空的音樂盛宴。“這些懸塑最珍貴之處在于其形態保持完整,樂器種類豐富。”忻州市文化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十八尊塑像構成一支完整的佛樂團隊,是十分珍貴的古代音樂題材文物。”
洪福寺懸塑。攝影宮清華
關于18樂伎的由來,有考證推測其為明萬歷年間所塑,當地傳說稱其與明朝二品官員李楠從京城引入家鄉的吹奏藝人有關;而定襄民間文化研究者則認為,此地八音會盛行,這木梁之上的樂伎或許正與此有關。歲月變遷,究竟為何或許誰也說不清楚,只是那懸塑身上的鮮艷色彩和細膩線條靜靜訴說著400多年前的匠心獨具。無論何時,每當有八音會的絲竹笙蕭鳴奏,那梁檁上的泥塑樂伎仿佛都在遙相呼應,宛若一場跨越古今的對話。
然而這些精美的文物近年來面臨著色彩脫落、結構松動等文物保護難題,18樂伎懸塑中最西側的頭部已缺失,所奏樂器也已看不清何物。如何讓這些凝固的樂伎走下懸梁,走出古堡,讓更多人了解其中的故事,是新時代文物保護和活化利用的必答題。
02
藝術賦能的動態新生
能否回溯400年時光,使樂伎“復活”?忻州市文化和旅游局開始了一項大膽的實驗。
2024年,忻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組建創作團隊開啟了18樂伎的“考古”工作。“看到那些懸塑時,總覺得他們下一秒就會奏響樂器,我們能不能嘗試用舞蹈藝術讓這種想象成為現實?”參與此項工作的人員回憶起當時的念頭。
舞蹈《洪福周天》
創作過程充滿挑戰。主創團隊首先要破解古代樂器的演奏密碼。“由于現在樂器與過去在形制上發生了很大變化,想要一比一復原懸塑上的樂器是一個很大的考驗。”主創人員在談論起創作過程時說,“我們必須結合史料記載和文物本身呈現的演奏姿態,還原每個動作。”
要精準演繹18樂伎的神情姿態,對舞者也提出了極高要求。“剛開始排練時,光是保持舉笛的姿勢就令人手臂酸脹。”扮演吹笛樂伎的演員說,“但慢慢地,我好像能感受到那個塑像想表達的情緒了。”主創團隊為了確保舞蹈動作既符合藝術表現需求,又不違背歷史真實,還特別邀請了北京的專家進行音樂創作。
仙樂飄飄、衣袂翩躚……2025年年初,在忻州市元旦晚會上,以《洪福周天》為名的舞蹈節目被重磅推出,群眾們第一次領略到了“18樂伎”的舞臺藝術魅力,十八位身著復原古裝的舞者從靜止的懸塑造型開始,隨著音樂逐漸蘇醒,展開一場跨越時空的音樂對話。節目最后,舞者又緩緩回歸最初的靜態姿勢,好像完成了一次藝術的輪回。
“18樂伎活了”“我好像穿越了”“這才是國寶的正確打開方式”……演出結束后,好評如潮。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會員、忻州市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張瑞峰表示:“這種音樂創作方式具有開創性意義,每個樂伎的專屬音樂主題都與其塑像姿態高度契合,整部作品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又具有很高的藝術觀賞性。”長期從事舞蹈藝術工作的忻州職業技術學院藝術系教師李建軍則認為,《洪福周天》摒棄了傳統靜態復刻的常規路徑,通過“盛世回響——時空對話——動態解封——生命重鑄”四個篇章讓沉睡的樂伎懸塑在當代語境中完成精神涅槃,是一次成功的實踐,一次藝術的創新,對忻州活化文物保護與利用具有示范意義。
舞蹈《洪福周天》
《洪福周天》的成功首演,僅僅是這場“文物活化”實驗的開端。2025年2月3日,這支舞蹈登上忻州古城全國非遺項目展演的舞臺;2025年春節期間,舞蹈《洪福周天》在忻州古城與觀眾來了一次親密接觸。舞者翩若驚鴻,宛若游龍,那一刻,“讓古老文明的智慧照鑒未來”有了具象的表達;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舞者在忻州市博物館前翩然起舞;5月28日,團隊更將舞臺搬進北方小學的操場,孩子們在慶“六一”研學活動中模仿舞者姿態,稚嫩的動作里已能窺見文化傳承的星火。
從元旦晚會的驚艷亮相,到非遺展演的文化碰撞,再到走進校園的薪火相傳,《洪福周天》正以舞蹈為媒介,讓沉睡的文物走出古寺,在不同場景中煥發新生。這場跨越四百年的藝術對話,仍在繼續書寫新的篇章。
03
科技賦能的活態呈現
古老文化的“復活”,不僅需要藝術創新,更需要科技賦能。
就在舞蹈創作如火如荼進行的同時,另一項更為前沿的活化工程也在推進。2024年,忻州市文化和旅游局與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建立合作,共同研究洪福寺18樂伎懸塑活化利用項目,將采用高分辨率的三維掃描技術對每一尊懸塑進行精細捕捉,對模型進行數字處理和動畫制作,實現從靜態雕塑到動態藝術的轉變。此外,還將通過技術賦能,進行文創產品、樂器數字表現制作以及數字演奏場景制作。
舞蹈《洪福周天》
在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忻州市委副書記、市長李建國在談及非遺保護與傳承方面還指出,要完成定襄縣北社東洪福寺18樂伎懸塑數字化活化利用項目。
今年5月,梧桐掩映下的復旦校園,處處躍動著青春與智慧的活力。恰逢復旦大學120周年校慶之際,以“人到山西好風光”為主題的人才宣介活動在復旦大學舉辦期間,一場關于洪福寺18樂伎懸塑數字化活化利用項目成果匯報會,不僅激發了到場嘉賓濃厚興趣,更引發了高校學子對洪福寺18樂伎懸塑的深度關注。
既有舞臺藝術的創造性轉化,又有前沿科技的創新性應用,洪福寺樂伎懸塑雙重活化的嘗試正是忻州市積極推動文物保護與利用的創新實踐的生動縮影。近年來,忻州市持續加強文物活化利用,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推動傳統文化、歷史遺存融入當代人的生活。
舞蹈《洪福周天》
“未來我們還要更好地挖掘全市傳統文化富礦,打造出更多立得住、叫得響、傳得開的文化項目、文旅品牌,以它們為載體,讓人們在感知忻州文化的過程中,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講好忻州故事。”忻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路向東表示。(郝永峰)
來源:忻州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