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6日電(記者田晨旭)夏日,走進位于北京市懷柔區琉璃廟鎮楊樹底下村,彎彎的河道旁佇立著一個個鄉村院落,有人在樹下乘涼,有人閑庭信步,一幅恬靜美好的山村風光。而每一位到此游玩的游客總能注意到,村里四處都寫著“斂巧飯”的字樣。
何謂斂巧飯?對于每一位楊樹底下村的村民而言,無論離家多遠,每年正月十六都要回到村里團聚,吃上一碗紅豆飯,嘗一嘗海帶燉肉——這項綿延了近200年的民俗,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斂巧飯。
據斂巧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靳洪安介紹,這項民俗的產生源自于一則傳說:在大約清朝嘉慶至道光年間,霍、靳二姓的兩家人慢慢地從外地遷至楊樹底下村定居。初來乍到,因缺乏種地的種子,兩家各派一人去外地乞討,并得到了好心人的捐助。然而在歸途中,兩人不慎將種子撒落到了巖石縫中。正在絕望之際,幾只山雀用尖嘴把種子一粒粒地叼出,并還給了二人。而正是這批種子,讓兩家人在當年種上了地,迎來豐收。
圖為北京市懷柔區琉璃廟鎮楊樹底下村的斂巧飯文化廣場。新華社記者 田晨旭 攝
“此后,為表達對山雀的感激,村里每年正月十六都會從各家斂收食材制作大鍋飯。在村民們食用前,村里的年長者會揚飯喂雀,祈福禱告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數年下來,逐漸形成了固定的民俗活動。”靳洪安介紹,由于當地人將“雀”稱為“巧”,這一民俗活動又兼具“乞巧”風俗,因此便得名斂巧飯。
2025年2月13日,在北京市懷柔區琉璃廟鎮楊樹底下村,靳洪安進行揚飯喂雀祈福儀式。新華社發
2008年,傳承百年的斂巧飯民俗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它的名氣也愈發壯大。借此機遇,琉璃廟鎮與楊樹底下村依托這項民俗打造了斂巧飯民俗文化節,活動范圍也慢慢擴大到全鎮的25個行政村。一場原屬于霍、靳兩家的祈福家宴,逐漸演變成面向八方游客的文化盛宴。最熱鬧時,僅楊樹底下村一個村,每天就要接待上萬名游客。
靳洪安介紹,為了招待好遠道而來的游客,村民們凌晨3點便會起床,在村頭斂巧飯文化廣場的100口鐵鍋中將數千斤糧食、數千斤豬肉和數量不等的白菜、海帶等食材制作成可口的佳肴,款待來自四方的游客。
與此同時,組織者們還在傳統民俗上不斷創新,在現場設置民俗表演、非遺互動活動、特色農產品與文創產品展銷市集等多元項目,讓游客們有得吃、有得玩,更帶得走,既提升了斂巧飯活動的趣味性,也豐富了游客的體驗感。
2025年2月13日,在北京市懷柔區琉璃廟鎮楊樹底下村,游客們排隊憑票領取斂巧飯。新華社發
琉璃廟鎮黨委書記蔡長潤介紹,在今年舉辦的第十六屆斂巧飯民俗文化活動上,全鎮累計接待游客4.5萬余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00余萬元。其中楊樹底下村主會場累計接待游客2萬余人次,收入200余萬元。
“這項活動已不僅是傳統民俗的展示,更成為帶動鄉村發展,農民增收的文化品牌。”蔡長潤介紹,連續十六屆斂巧飯民俗文化活動的舉辦顯著提升了當地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推動了當地文旅、農業等相關產業發展,為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走過近兩百年,斂巧飯如何繼續發展?對此,蔡長潤表示,希望通過繼續深入挖掘斂巧飯文化內涵,以“非遺+節會”“非遺+旅游”等方式繼續發揚這張文化名片的帶動作用,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不斷將其打造為京津冀地區知名的非遺品牌和鄉村振興典范。
“我們期待有更多人來到這方山水之間,感受傳承百年的民俗文化,嘗嘗滿是鄉愁的柴火飯,讓斂巧飯成為一場永不散去的宴席。”靳洪安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