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幾種職業,只能在夏天忙活,而且有的職業是在這些年剛出現。三伏貼“首席體驗官”、槳板教練、水上飛人,新京報記者與這些“夏日限定”的勞動者聊了聊,也走訪了他們的工作場地,發現“臨時工”的工作門檻挺高、勞動強度不低,甚至還得精通其他技能。從藥香彌漫的制劑車間,到碧波蕩漾的湖面,再到水花四濺的游樂場“人造海浪”上空,“限定版”職業為北京的夏天留下了別樣的活力與記憶。而當秋風漸起,這些夏日“臨時工”又將啟程前往新的舞臺。
三伏貼“首席體驗官”:每年1500萬“三伏貼”的首位體驗者
中醫講究“冬病夏治”,其中“三伏貼”是最廣為人知的傳統療法之一。每年4月,北京剛剛進入春天,北京中醫醫院的制劑車間便開啟了新一輪三伏貼的生產。作為三伏貼的“把關人”,制劑室質量負責人王婧帶領團隊,為這個特色療法提供質量保證。“今年我們完成了全市1500萬貼‘三伏貼’的生產任務。”
“炒芥子具有辛溫通絡的功效,細辛可溫肺化飲,白芷具有宣通鼻竅的功效……”說起藥材特性,王婧如數家珍。在2000多平方米的現代化生產車間里,所有藥材要經歷前處理、稱量、配置、分裝等工序。
王婧的工作都圍繞質量、生產、安全這三個關鍵詞。“每一天我都要去車間巡查,包括每個制劑品種配制過程中關鍵點的監查,保證每一批次的制劑都是按照工藝要求完成,保證制劑的質量穩定。”
北京中醫醫院制劑室質量負責人王婧。受訪者供圖
今年車間的“新成員”是一臺在線檢重秤,這個智能設備的上線進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王婧說:“它就像個嚴格的‘質檢員’,重量不合格的產品‘噗’的一下就被吹出流水線。”雖然有了新設備,但精細的活兒還得依靠車間里師傅們的巧手,比如藥貼裝袋環節,仍是機器替代不了的。
王婧不僅是藥師,也是三伏貼的“首席體驗官”,每年第一批三伏貼生產出來后,都要第一個試貼,“包括在太陽底下多走一會兒,測試人體出汗后,三伏貼能不能貼得牢、體感如何。”
當“首席體驗官”久了,王婧感覺自己秋冬天沒那么容易感冒了,“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接受三伏貼,就是因為看到了療效。”
隨著三伏天到來,王婧和同事們早已完成了最后一貼三伏貼的生產,這些三伏貼被運往北京700多個醫療機構。此時,王婧的工作重點又將轉向膠囊、合劑等秋冬制劑的生產。“藥品生產就像四季輪回,每個時節都有不同的使命。”王婧說。
槳板教練:離開水面后,能爬山、善跑步,還會當裁判
夏日炎炎,位于八一湖的水上運動基地迎來了一年中最繁忙的季節。作為一位擁有四年槳板教學經驗的教練,劉寬的水上工作集中在暑期。周末,水上基地熱鬧非凡,父母帶著孩子前來體驗槳板運動的樂趣;上班日,年輕人選擇在午休時或趁著倒休來劃艇鍛煉身體。劉寬說,工作日基地的接待量約為10人,周末則會翻幾倍。
暑假里,水上運動基地組織了槳板訓練營,營員大多是小朋友。“孩子們,咱們學槳板,不僅要學會,更得懂得安全。”開營第一課,劉寬的教授內容多與安全相關,他希望孩子們不僅掌握槳板這項運動,更應對自然懷有敬畏之心。訓練營的教學課程為期5天,從槳板基礎知識到跪姿滑行、站立滑行,劉寬盡量把專業的知識講得有趣而生動。
槳板教練劉寬(右)。受訪者供圖
近年來,槳板運動頗為流行,不少體驗者使用便于儲存和攜帶的充氣槳板,劉寬也觀察到,部分家長和孩子在玩槳板時并未佩戴救生衣,這讓他十分擔憂。“我常常向學員強調,救生衣不僅是開展槳板運動的規則,更是生命的保障。炎熱的夏天,運動者一旦發生中暑,很容易從槳板上落水,救生衣能讓人漂在水面等待救援,關鍵時刻可以救命。”此外,他還提醒大家結伴而行,避免獨自在未知水域活動,以防意外發生時無人救助。
從事槳板教練工作,夏日陽光讓劉寬的皮膚變得黝黑,但他樂在其中。更讓他高興的是隨著北京河道治理,一幅幅水清岸綠的美景正成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也為槳板運動的開展提供了更好的條件。他說:“記得我小時候,北京的河道可沒這么干凈,家長總提醒遠離河道。如今濱水空間成了市民休閑的好去處,這種變化讓人欣喜。”
除了夏季的槳板教學,在其他季節,劉寬還組織爬山、慢跑等活動,也會給孩子們當體育比賽的裁判,熱愛運動的他,選擇了一年四季帶著孩子們體驗不同的運動樂趣。
水上飛人:記住了今年的“桑拿天”,沒表演已經一身汗
38歲的“水上飛人”楊繼安腳踩兩股水柱,飛上16米高空,完成了一組三周空翻接垂直降落的特技動作。巨大的水柱從空中散落下細細碎碎的水滴,再加上“水上飛人”精彩的炫技,歡樂的氣氛被推向高潮。
今年夏天是楊繼安第一次到北京表演“水上飛人”,每天四場,每場10-15分鐘。比往年提前到來的“桑拿天”,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前幾天北京潮濕、悶熱,我穿著速干服,還沒下水呢,就出一身汗了。”每次上場前的1個小時,楊繼安都要與搭檔對設備進行詳細的檢查。“水上飛人”表演的設備包括水上摩托艇、輸水軟管和噴射式懸浮飛行器。摩托艇發動機提供動力,通過輸水軟管將水流輸送至飛行器,最終形成向下噴射的高壓水柱,表演者穿著噴射式懸浮飛行器踩著水柱展開表演。
在北京歡樂谷瑪雅海灘水公園的造浪池,DJ打出動感的音樂,下午1點半,楊繼安和搭檔上場了。“水上飛人”表演區域位于造浪池的最深處,并進行了隔離,以確保游客和表演者的安全。整個表演區域大概1.8米的深度,對于“水上飛人”表演來說,這個深度已經足夠。為了不影響游客們戲水,工作人員用大吊車把噴射水艇吊進表演區,楊繼安和搭檔從岸邊走進表演區。
“水上飛人”楊繼安正在表演。受訪者供圖
隨著噴射水艇發出轟鳴聲,楊繼安踩著“飛行鞋”,高速沖上天空。觀眾看向沖天水柱,“水上飛人”在高空突然收勢,如銀魚般向下俯沖,繼而一個轉身再借力騰空。在空中,楊繼安完成鯉魚躍龍門、鯉魚甩尾、連續后空翻等驚險刺激的動作。近20分鐘的表演結束,張向峰的臉上、身上滿是水漬。他抹了一把黝黑的臉龐,沖著搭檔豎起了大拇指。楊繼安與搭檔合作了8年,“我倆之間必須有充分的信任和默契,我的一個動作、一個眼神,搭檔就能知道我下一個動作做什么。”
從5月28日來到瑪雅海灘,楊繼安已經在這里工作了兩個多月,他和搭檔的宿舍位于園區周邊,走路上班也就不到十分鐘。“單位提供免費宿舍,一日三餐都在單位食堂解決,午餐和晚餐10塊錢搞定。”楊繼安說,在北京的日子里,除了日常開銷,工資能省下不少,“干我們這行的,收入都差不多,但能有機會來到北京表演,心里挺有成就感。”
9月初,隨著氣溫下降,孩子們將陸續開學,楊繼安和搭檔也將結束在北京的表演,“遷徙”至溫暖的南方繼續從事水上飛人的工作。一年里,他有大約6個月的時間從事這項運動,剩余的6個月則是休息、繼續提高技能與保持體能,“干我們這行身體素質得保持好,而且總要嘗試新的動作,爭取來年表演時給觀眾新的驚喜。”
新京報記者 吳婷婷
編輯 張磊 校對 張彥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