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中標志著盛夏正式拉開帷幕。小暑雖非一年中最炎熱的時節,但暑氣蒸騰已初現端倪,此時江淮流域進入桑拿天,人體易受暑、濕、熱三邪侵襲,正是順應天時調理體質的黃金期。
三伏貼
小暑后即將進入"三伏天",中醫"天人相應"理論衍生出"冬病夏治"的養生理念,三伏貼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外治療法。
核心作用原理:
利用全年陽氣最盛、氣血通暢的三伏天,在特定穴位貼敷溫陽散寒、止咳平喘、健脾益氣的藥物,以達到冬病夏治、未病先防的目的。
穴位刺激+透皮吸收:
此療法源自清代張璐《張氏醫通》記載的"白芥子涂法",選用白芥子溫肺豁痰利氣、細辛解表散寒通竅、甘遂逐水消腫散結等辛溫散寒藥材,配伍姜汁辛散之力調制成膏,貼敷于調節肺氣、止咳平喘、健脾和胃、溫中散寒的關鍵穴位上,通過藥物透皮吸收和穴位刺激的同時,利用三伏時節自然界陽氣升發之力,借助藥物溫熱之性刺激經絡穴位,使藥力沿腧穴—經絡—臟腑通道內達病所,起到扶助陽氣、祛除體內伏藏的寒邪的作用,從而預防和治療在冬季易發、加重的疾病。
適宜的人群:
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咳嗽等。
消化系統疾病患者:適用于慢性胃炎、慢性腸炎、胃腸功能紊亂等。
婦科疾病患者:如月經不調、痛經等。
關節疾病患者:適用于關節疼痛、關節炎風濕性疾病等。
厭食(小兒多見):因脾胃虛寒導致食欲不佳、面黃肌瘦、發育遲緩的小朋友。
2025年三伏貼時間:
伏前
7月10日—7月19日,共10天
初伏
7月20日—7月29日,共10天
中伏
7月30日—8月8日,共10天
末伏
8月9日—8月18日,共10天
三伏貼注意事項
孕婦、哺乳期婦女、未成年人、重癥疾病患者禁用;
盡量避免在皮膚破損、炎癥、腫塊等部位敷貼;
在敷貼期間,不要過度疲勞和暴曬,忌食辛辣、油膩等食物,不要喝酒;
敷貼期間,如出現明顯不適癥狀,應及時就醫。
對中藥成分過敏者請勿使用;
小貼士:
一般建議每次貼敷時間為2—4小時,具體根據年齡、皮膚敏感程度調整,一般10—15次為一個療程,一周2—3次。
三伏灸
盛夏時節,空調冷飲不離身,濕氣寒邪卻悄然入侵。而與三伏貼有異曲同工之妙的三伏灸正是夏日養生的“天然空調”,借天時之陽,驅體內之寒,在高溫環境下毛孔舒張,艾草成分更易滲透,效果是冬季的3—5倍。在關元、足三里、命門等補益要穴施以灸法,能溫通十二經脈,驅散體內積寒。
艾灸后的養護要點:
避寒就溫:艾灸后毛孔張開,避免立即洗澡、吹空調,可披薄衫保暖。
補水潤燥:喝溫水或淡鹽水,忌冷飲,防止燥熱傷陰。
飲食配合:多吃姜棗茶、山藥粥等溫性食物,少吃西瓜、苦瓜等寒涼之品。
祛濕代茶飲
針對小暑"濕熱交蒸"的氣候特點,烏梅飲中烏梅搭配陳皮、山楂、甘草等中藥材可抵御夏日暑氣、清熱解暑、滋陰潤燥、養心安神。
飲用小貼士
建議冷飲或常溫飲用,口感更佳,但腸胃較弱者建議溫熱飲用。飲用后若出現不適癥狀,應立即停止飲用,并咨詢專業中醫醫生。
封面圖由AI生成
編輯:陳美玲
供稿:區衛生健康委
初審:岳順順
復審:方雨斌
終審:劉墾博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