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季,各高校開始進入錄取階段,每年都有錄取通知書的“低級失誤”令人大跌眼鏡。今天不說通知書,說說那些名牌大學校長們出的洋相。
2018年北京大學120周年校慶,時任北大校長林建華發表致辭,他對學生大聲疾呼“要立志,立鴻鵠(hao)志”,一個中學生就掌握的“鴻鵠(hu),被全國排名第一的人文大學校長讀成鴻鵠(hao),舉世錯愕。
林建華是對臺下的北大莘莘學子發出倡議,實際上他對“莘莘”也不認識,被人翻出曾將之讀成“辛辛”。
林建華次日發公開信致歉,稱因文 革時期基礎教育不系統導致文字功底薄弱,并稱“焦慮與質疑不能創造價值”,結果引發更大爭議。
北大若此,清華也不遑多讓。
2005年5月11日,臺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應邀來清華大學演講,在互贈禮品環節,時任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向宋贈送一幅小篆書法,內容是黃遵憲的詩《贈梁任父同年》:
寸寸河山寸寸金,瓠離分裂力誰任?
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
第二句首字“瓠”讀作hù,長江中下游一帶稱“瓠子”,一年生草本植物。“瓠離”即把瓠剖開,類同瓜分豆剖。詩的前兩句描述了兩岸分離的悲苦,后兩句表示要像精衛填海一樣,擔負起救國的大任。
顧秉林校長在念到“瓠離分裂力誰任”時,被“瓠”字卡住,不知何讀,面面相覷。在學生的哄堂大笑中收場,場面極其尷尬。
再來看看人民大學。
2005年,臺灣新民黨主席郁慕明在中國人民大學發表演講。時任人大校長紀寶成歡迎郁慕明的致辭“熱”情洋溢,文采飛揚:“七月流火,但充滿熱情的豈止是天氣。”
“七月流火”出自《詩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流火”的“流”, 指移動,落下。這里所指的“火”不是像火一般的天氣,而是一顆星的名字。“七月流火”準確的意思是“天氣轉涼了”,而不是“天真熱”,更不能形容熱情。
七月是熱浪滾燙,但紀校長卻不辨涼熱。
再來看看廈大。
2006年,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被授予廈門大學名譽法學博士學位,連戰發表即席演講。隨后廈門大學朱崇實校長請連戰先生題字,連戰揮筆題下“泱泱大學止至善,巍巍黌宮立東南”。
朱崇實校長當場把“黌宮立東南”念成了“皇宮立東南”。
“黌門”是學校的古稱,“黌”古音與“宏”同音,古有“身入黌門,天子門生”之說。
只可惜朱校長書到用時方恨少,直把校門作皇門。
現代名牌大學校長居然不知道學校的古稱,著實令人汗顏。連戰的文化底蘊和廈大校長形成巨大反差,扎眼又扎心。
大學,學識的殿堂。大學校長,當讓人高山仰止才是…一如蔡元培,亦如梅貽琦……
名牌大學校長公開場合念錯字之所以成為輿論焦點,背后折射的是公眾對教育領導者文化素養的期待、對大學精神傳承的憂慮,以及社會對人文教育價值的深層反思。北清等名牌大學若此,其他雜七雜八的大學呢?林建華的“焦慮與質疑不能創造價值”與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形成刺眼對照。
錢理群教授一語中的,“我們培養了很多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卻弄丟了'鴻鵠'的翅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