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兒科協會通過對紐約近1000名孩子進行追蹤調查后,發現長期被父母貶低、打壓的孩子,其大腦會分泌過多應激激素影響大腦結構,還會產生自卑、消極心理。所以,語言的威力,真的別小瞧了!
瑞典品牌“IKEA”(宜家)做過一次實驗,證明語言的威力,對植物同樣有作用。
研究人員選取了兩棵同樣的植物,分別讓它們受到辱罵和贊美的語言,30天后的結果讓人很驚訝。
兩棵植物在相同的環境和資源下,聽贊美聲音的植物很健康,被咒罵的已經開始枯萎,葉子下垂,有些發黃了。研究人員認為,積極向上的語言,是可以幫助植物生長的更好,而消極、咒罵的語言,則讓植物變得沒有生命力了。
植物如此,更何況人呢?育兒專家經常提示父母,毀掉一個孩子的,往往是父母的語言暴力!尤其是下面的三句話,一點點把孩子的自信心消磨光了。
第一句:“是個人都比你好”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與聯合問卷網對2000多名父母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超過83.4%的受訪者或多或少會將自家孩子與他人進行比較,包括學習成績、身高、長相、口才等。
而令人唏噓的是,騰訊教育網公布了對多個城市小學、初、高中學生進行關于“你最討厭父母說什么”的調查結果,“是個人都比你好”或“你怎么就比別人笨”排在首位。
孩子們表示,十分反感父母將他們進行比較,既讓他們感到極大心理壓力,也因為父母口中的他們,總是不如別人,而深感自卑。
第二句:“怎么會有你這樣的孩子?”
可能是想刺激孩子,也可能是想激勵孩子,所以會脫口而出這種話語。但其實,這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否定。
心理學中的“標簽效應”告訴我們,如果父母長期貶低、打壓孩子,不僅影響他對自我的判斷,朝著這些“標簽”成長。
除此之外,由于長期處于負面評價、情緒之中,孩子很容易變得悲觀、消極,不敢嘗試任何事,性格也開始唯唯諾諾了。
第三句:“一看就是沒有認真,還好意思委屈”
“你沒考好是因為沒有認真學習”
“你能考第一是因為試題簡單”
“你說試題難,怎么別人就能考好”
這種帶著質疑、否定孩子付出的回答,會讓孩子的自信心一點點被瓦解。
正如心理學家阿德勒在《兒童教育心理學》里提到:“一個人的自卑更多源于孩童時期,一直被父母質疑,使得他畏首畏尾,不相信自己。”
《增廣賢文》提到:“惡語傷人六月寒。”父母的這些話,就像刀子一樣,一下一下在孩子心里劃過,留下帶血的痕跡。
教育家陳鶴琴在《家庭教育》一書中寫道:“會說話的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幸福,也是孩子養成美好品德的源泉。”
所以,父母可以在孩子感到害怕或因失敗而感到難過時,對他說“我們理解你的害怕”、“我們懂得你已經努力了”,等他的情緒平復后,再鼓勵他“我們相信你繼續努力,一定可以做到”、“我們相信你的能力”等,唯有循序漸進地交流,才能逐漸增強孩子的自信。
還有,平時多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可以說:“我發現你很擅長算術”、“你很擅長打籃球,真厲害”。
當孩子聽到父母說出各種明確的夸獎,他也就更加明白自己的優勢,并且更加努力精進這些優勢。
而父母要做到這一點,就要以欣賞的眼光發現孩子的閃光點,不要吝于夸贊他的優點,通過心理學的“羅森塔爾效應”讓孩子通過這些正面評價,增強心理暗示,充滿自信與勇氣。
枕邊育兒寄語:
蔡元培先生在其撰寫的《中國人的修養》一書里提到:“父母的嘴,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決定了他得到何種教養。”所以,不管是為了孩子的自信,還是養成良好品質,父母都必須注意自己的言語!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