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航破產之前,中國乃至全球,或許從來沒有一家企業像海航集團這樣通過滾雪球式的并購融資,成長為大型企業集團。它從偏居一隅的小型地方航空公司發展成為產業覆蓋航空物流、金融、旅游、酒店、商場等領域的綜合性企業。旗下的的航空產業一度成為中國第四大航空公司。
海航的膨脹之路本質上是瘋狂的加杠桿收購所成就是,在金融領域,海航最大的一筆投資案例當數入股德意志銀行,成為其最大的股東。后來,因為資金緊張,又不得不將手中持有的股份出售,從而出現了巨大的虧損。
成為德銀最大的股東
德意志銀行是德國最大的銀行和世界上最主要的金融機構之一,總部設在萊茵河畔的法蘭克福。它在全球擁有數量眾多的分支和附屬機構網絡。在2010年,德銀的資產規模高達1.9萬億歐元,營收286億歐元,凈利潤23億歐元。
2017年2月,海航集團首次披露參股德銀,通過奧地利資管公司以7.55億歐元,約54.7億人民幣的價格購入德銀3.04%的股份,成為第三大股東。隨后通過多次增持,至2017年5月持股比例達9.92%,超越黑石集團成為成為這家擁有150年歷史的德國金融巨擘最大單一股東,累計總投資額超過33億歐元,約240億人民幣。
海航的入場恰似一場豪賭,2017年初的德銀已是風雨飄搖,連續兩年虧損超80億歐元,衍生品風險敞口高達54萬億歐元——相當于德國GDP的20倍,股價從2011年的70美元斷崖式跌落至18美元。當歐美資本紛紛退避時,海航卻以被動財務投資之名,入股德銀。
當時在德國《南德意志報》歡呼“中國人來了”的標題背后,海航的真實動機很簡單,通過入股德銀旨在獲取歐洲金融渠道,支持其全球化布局,并利用德銀地位便利跨境融資。
但是,危機的伏筆早已埋下,德銀的崩壞速度遠超預期:2017年四季度凈虧損21.8億歐元,股價再度腰斬。而海航自身的流動性地雷也在2018年初轟然引爆。四家國際銀行公開追索欠款,中國中信銀行披露其子公司債務違約,德國金管局更啟動對海航股權收購合法性的調查。內外夾擊下,陳峰首次承認“流動性危機”,海航緊急啟動160億美元資產大甩賣,德銀股權首當其沖。
2018年2月,海航首次拋售:持股從9.9%驟降至8.8%,套現3億歐元;至9月,剩余的7.64%股權(含6.63%金融衍生品)被全數清倉,作價僅3.634億歐元。此時德銀股價已跌至7.75歐元,殘余股份估值縮水至15億歐元——較入場時的33億歐元蒸發55%,實際虧損超18億歐元。按持股比例折算,實際虧損超50%。
這場“雙輸”交易成了全球化退潮的殘酷標本。對德銀而言,海航的潰逃加劇市場恐慌,股價在2018年末探至歷史冰點;而對海航,巨虧僅是崩塌的開始:2018年7月,聯合創始人王健在法國離奇墜亡,千億債務黑洞徹底曝光,最終走向破產重整。
當法蘭克福交易所的鐘聲再次敲響,德銀股價在2025年6月,已悄然回升至30美元附近。在過去的2024年,德銀全年全年收入301億歐元,稅前利潤53億歐元,實現逆風翻盤。
但海航這艘大船早已沉沒,18億歐元灰飛煙滅的資本,不僅是一個企業的豪賭代價,更是一個時代轉折的注腳。當杠桿游戲的鼓點停止,所有空中樓閣終將墜回現實的地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