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一場美日印澳四國外長會議落幕,聯合聲明宣布啟動“四方關鍵礦產倡議”,核心目標直指“減少對單一國家的資源依賴”——這個“單一國家”是誰?所有人心里都門兒清:中國控制全球60%的稀土供應和90%的加工精煉產能,四國抱團意圖再明顯不過。
這一紙倡議的導火索,正是今年4月中國打出的“稀土牌”。當中國商務部宣布對釤、釓、鋱等7類中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西方產業界瞬間炸了鍋。這些“工業維生素”是電動車、導彈、半導體制造的命門,中國這一拳直接打在了西方供應鏈的七寸上。
然而四國聯盟看似聲勢浩大,實則內部裂痕比礦脈更深。日本正因美國強壓增加軍費而惱怒,臨時推遲了原定同一天的美日部長級會議;澳大利亞則憂心忡忡地盯著美國對AUKUS潛艇項目的審查;而印度外長蘇杰生剛落地華盛頓就忙著澄清:“印巴停火和貿易談判無關”——這話明顯是甩給逼印度讓步的特朗普聽的。更諷刺的是,印度一邊高喊“去中國化”,一邊93%的稀土磁鐵仍捏在中國手里。
這場礦產戰爭,表面是供應鏈重組,實則是大國科技霸權的生死競速。每生產1億美元芯片,就需要50萬美元高純石英砂;一臺特斯拉電機離不開釹鐵硼磁鐵;一架F-35戰機消耗417公斤稀土——沒有這些“工業鹽”,再尖端的科技也只是空中樓閣。資源戰爭的輸贏,終究不取決于外交官握手的次數,而在于誰能把地下的礦石變成手中的籌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