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有網友發了一篇短文,描述某地一中3名高分考生,沒有按照學校和的希望,去填報清北冷門專業,助力學校的“清北夢”,而是填報了上同為華五的上交和復旦的熱門專業,班主任非常失望,解散“清北群聊”,引發網友熱議。
班主任的解散宣言有幾個意思:一是慶賀3名考生包攬年級理科前三名;二是痛訴3名考生的倔強不聽勸,沒有報清北,報了復旦上交的熱門專業;三是指出他們的行為讓學校的清北夢碎,對不起學校的百萬付出,老師的傾情陪伴,一中人的期待;三是描述3名考生不聽勸的行為對班主任的打擊;四是希望班上其他學生要回報母校,記住老師回饋父母。
班主任的激烈反應,在評論區掀起熱議。不少網友認為班主任太過分。因為專業選擇對高考生來說,是一件人生大事,選錯,將來4年在高校像做噩夢一樣,搞不好畢業都難。不少網友喊話家長不要聽老師忽悠,為了學校的清北夢放棄孩子的專業選擇。
高考志愿填報,一般來說,興趣優先,兼顧專業,最差的是只看學校。從老師的描述看,3名考生不聽學校和老師的勸告,選擇上交、復旦的熱門專業,說明這3名學生對選擇的專業有興趣,同時有清醒的職業規劃。上交和復旦也是中國頂尖的高校,它們的熱門專業通常具有很強的師資力量和科研實力,就業前景也非常好。反之,選報了清北,被調劑到冷門、學生不喜歡的專業,還不如復交的熱門專業。
班主任為什么要強迫3名學生填報清北呢?
為了學校的面子和班主任的業績。當前高中尤其是縣市級高中存在“清北情結”。盡管近年來高考改革不斷推進,但“唯分數論”和“唯名校論”的觀念仍然根深蒂固。地方和學校將清北視為辦學成功的唯一標準,班主任也以自己帶出了多少名校生為榮,忽視了教育的多元價值和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這種觀念,不僅限制了學生的成長空間,也加劇了教育的不公,被同行所不齒。
一位網友尖銳回復:學校付出,老師陪伴,這是教育應該履行的職責,不是班主任道德綁架學生,讓學生放棄興趣和職業規劃的理由。學生是獨立有思想有興趣的人,不是學校沖擊清北,裝點門面的工具。
教育的本質是賦能,教育成功,是讓學生擁有獨立思考、自主抉擇的勇氣,不是把他們馴化成聽令行事的木偶。學生堅持自己的選擇,說明學生成長了,班主任應該感到高興,而不是氣急敗壞,教育者的胸懷,該容納學生的多元選擇;育人者的格局,該助力青春奔赴山海,而非拿“付出”當枷鎖,困住他們逐夢的腳步!
教育的真諦,終應回歸對生命的尊重。當“清北指標”成為懸在師生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我們是否該反思:究竟是誰在定義“成功”?學生不是流水線上的產品,教育更非功績的裝飾品。那些拒絕被標簽化的青春,恰恰證明了個體意識的覺醒。
改變需要自上而下的勇氣。當地方教育部門破除“唯清北論”的考核枷鎖,當教師評價標準納入學生長遠發展指標,當社會輿論不再將名校光環等同于人生勝利,教育的生態才能真正呼吸。
愿更多班主任能讀懂解散群聊評論的民意——這不是對師道的背叛,而是對教育初心的呼喚。當師者放下“裝點門面”的執念,學生掙脫“為校爭光”的枷鎖,教育才能回歸“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的純粹。畢竟,最好的清北夢,應當是學生自己用熱愛與專業筑就的未來。
你怎么看待這件事?歡迎留言討論。
(圖源網絡,圖文不相關,侵聯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