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西游記》是四大名著之一。很多人不知道,為何西游能成名著,甚至刻意說“西游處處說人情世故”“西游就是當(dāng)時社會黑暗的反映”,仿佛只有這樣,西游才能成為名著。
可事實(shí)上,且不說西游的成書過程,所屬類型,與當(dāng)時政治關(guān)系,單說其故事的精彩,人物的刻畫,也足以稱得上名著。
細(xì)節(jié)見真章。西游在人物刻畫、心理狀態(tài)描寫等細(xì)節(jié)方面,從許多故事都能看出來。以“三打白骨精”為例,我們稍微仔細(xì)閱讀一下,就能發(fā)現(xiàn)這篇故事的好。
初見白骨精變成的少女后,唐僧反應(yīng)是“跳起來”,又一連問了幾個問題。
三藏一見,連忙跳起身來,合掌當(dāng)胸道:“女菩薩,你府上在何處住?是甚人家?有甚愿心,來此齋僧?”
有些人說,這是唐僧對她動了心。
這種看法當(dāng)然不對,畢竟唐僧設(shè)定就是圣僧,她不可能對女色動心。那么,為何唐僧如此激動呢?前面其實(shí)說清楚了。
唐僧不信道:“你這個夯貨胡纏!我們走了這向,好人也不曾遇著一個,【證道本夾批:好人之難遇如此,可嘆可嘆。】齋僧的從何而來!”八戒道:“師父,這不到了?”
唐僧為何如此激動?因?yàn)樗J(rèn)為,一路上沒幾個好人,更沒有幾個齋僧的好人。而八戒說,前面來了一個齋僧的好人(白骨精變成的少女),所以唐僧才激動。
你想想:你走了幾千上萬里路,碰到的都不是好人。如今,你餓著肚子,又碰到了好人,好人還送飯來給你吃。這種情況下,換作是你,你不激動嗎?所以唐僧也很激動。
當(dāng)然,唐僧激動還有一個緣由,那就是她要問清楚,不能影響到女子。
比如唐僧知道女子家有丈夫,就不肯吃齋,因?yàn)楫?dāng)時和今天不一樣。女子有夫在家,卻出來齋僧,不合禮法,至少丈夫看了不高興。所以唐僧才說,“假如我和尚吃了你飯,你丈夫曉得,罵你,卻不罪坐貧僧也?”
如此,亦可見唐僧的慈悲心,圣僧心。他寧可挨餓,也不愿連累到女子。她相信少女是好心,但還是不肯吃齋。等后面悟空要打少女,唐僧還趕緊阻止。
悟空打死白骨精所變少女后,唐僧生氣。悟空說了一番話,意思是自己做妖怪時,就經(jīng)常變女人哄男人,再吃人。唐僧不信,只說女子是好人。悟空又說,唐僧肯定對女人動心了,要這樣的話,不如直接原地蓋房子,讓他留下來和女人成親。
此時,唐僧實(shí)在是尷尬,書中說他“羞得個光頭徹耳通紅”。這道不是唐僧被悟空“說準(zhǔn)了”,而是悟空這話太直接,唐僧沒聽過。就好像一位靦腆的小女孩,被人當(dāng)眾說“要嫁人了”一般,她必然害羞。
對比唐僧的慈悲心,悟空的降妖決心,八戒的貪吃好色心,可謂是高下立判,淋漓盡致。
影視劇中,常常有年輕男子女子,遇到危險便說,“我上有八十老母,下有妻兒(孩兒)”,然后別人就會饒恕他。但每次看到這類情節(jié),我都想說,古人真的不懷疑這種巨大的年齡差距嗎?
不知道其他書中如何,反正西游中悟空是懷疑的。比如,白骨精變成老太婆,八戒說她來找女兒的。悟空就反駁了。
行者道:“兄弟莫要胡說!那女子十八歲,這老婦有八十歲,怎么六十多歲還生產(chǎn)?斷乎是個假的,等老孫去看來。”
等悟空打死白骨精變得老婆婆,唐僧“驚下馬來,睡在路旁,更無二話,只是把《緊箍兒咒》顛倒足足念了二十遍。”
唐僧是睡在路邊念緊箍咒的?何也?可能因?yàn)樗粐樀搅耍粫r起不來;或者就是氣到極點(diǎn),不想先起來,一定要先念緊箍咒。
按理說,悟空兩次被誤會,難道不會找人幫忙嗎?至少,也要幫自己說幾句話啊!是的,原著不像86版西游那樣,悟空直接找到土地、山神,讓他們作證。終于,悟空徹底打死了白骨精。
不過,此處似乎仍有漏洞。既然悟空都讓山神、土地神作證了,為何后面不讓山神、土地神出來解釋呢?
很多人說,悟空佛性高,對唐僧的開導(dǎo)很多,比唐僧開導(dǎo)他還多。誠然,悟空多次開導(dǎo)唐僧,可是唐僧也不是沒開導(dǎo)過悟空。比如三打白骨精后,唐僧就說過這樣的話。
唐僧道:“猴頭,還有甚說話!出家人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這也是勸人多行善,少作惡。只是這話說出來時,時機(jī)不太對,畢竟悟空確實(shí)打死了妖精。不過,對于唐僧來說,他不知道妖精。但不管怎么說,唐僧都是開導(dǎo)過悟空的,不止一次。
唐僧趕走悟空時,悟空不愿意走。八戒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說悟空要分行李,于是唐僧就讓八戒去挑“舊褊衫,破帽子”,給孫悟空,讓他走。
如此市儈小人的想法,可謂羞辱悟空。所以后面說“行者聞言,氣得暴跳”。要知道,唐僧那么誤會悟空,他都沒這么生氣。
等唐僧第三次要趕走悟空時,悟空崩潰了,人家?guī)状螖f自己,自己再厚臉皮不走,那可真是沒臉了。
行者道:“師父錯怪了我也。這廝分明是個妖魔,他實(shí)有心害你。我倒打死他,替你除了害,你卻不認(rèn)得,反信了那呆子讒言冷語,屢次逐我。常言道:‘事不過三。’我若不去,真是個下流無恥之徒。我去!我去!”
這種心理狀態(tài),反映到人物本身,是非常準(zhǔn)確的。畢竟,悟空何許人也?當(dāng)年可是叱咤風(fēng)云的齊天大圣美猴王啊!如今屢遭羞辱,任誰也受不了啊!
唐僧寫下貶書,發(fā)誓不與悟空相見,否則就墮入阿鼻地獄。悟空第一反應(yīng)還是護(hù)著唐僧,不讓他發(fā)誓。
還有,悟空離開去花果山時,經(jīng)過東海,再次想到了唐僧,流淚不止。
大圣在那半空里看時,原來是東洋大海潮發(fā)的聲響。一見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邊淚墜,停云住步,良久方去。
為什么經(jīng)過東海,悟空會想起唐僧呢?因?yàn)槲蚩盏谝淮嗡F夂螅椭苯觼G下唐僧,去了東海。而在東海,龍王告誡悟空,不可貪圖自在,要保護(hù)好唐僧取經(jīng),這樣才能成正果。
龍王道:“……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盡勤勞,不受教誨,到底是個妖仙,休想得成正果。”悟空聞言,沉吟半晌不語。龍王道:“大圣自當(dāng)裁處,不可圖自在,誤了前程。”
可惜,物是人非啊。悟空當(dāng)時糊涂,只顧自在,不要唐僧;如今他鐵了心要保護(hù)唐僧,可惜唐僧不要他了,想起龍王的話,他怎么能不傷心呢?
其實(shí)你想想,悟空為何“停云住步,良久方去”呢?他肯定是想到了唐僧,想到了龍王昔日的教誨,甚至想著回去。可惜,唐僧鐵了心不要他,他也沒臉面再回去,所以才駐足良久,猶豫了半天,終究還是回花果山去了。
像這樣的細(xì)節(jié),書中還有很多,不可錯過。
總之,西游記看起來故事重復(fù),一直是“唐僧被捉,悟空發(fā)揮,唐僧得救”,但許多故事都極為講究細(xì)節(jié),有些時候,作者還會煉字,短短幾個字,可能意味深長,意義深刻,值得反復(fù)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