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半月談》2025年第11期內容
時下,智能手機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社交娛樂的核心工具。多學科專家指出,過度依賴電子產品可能導致“腦腐”,即因長期暴露于碎片化信息而引發的認知衰退與腦功能損傷。
“腦腐”的生物學機制
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副院長、神經外科專家李學軍教授認為,青少年大腦處于發育關鍵期,頻繁使用手機會引發多重生理損害。首先,前額葉皮層(負責決策與自控的核心區域)變薄的現象已在一些青少年中發現,這與手機成癮導致的多巴胺過度刺激直接相關。其次,夜間刷手機造成的藍光暴露會抑制褪黑激素分泌,干擾睡眠節律,而睡眠不足直接阻礙腦細胞修復與記憶鞏固。更令人擔憂的是,久坐刷手機,會減少身體活動,導致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水平下降,這一物質對神經元生長可塑性至關重要。
“當大腦長期處于多任務切換模式,深度思考能力會被抑制,信息處理效率大幅降低。”李學軍強調,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需要大腦在靜息狀態下整合信息,而手機使用不斷擠占這一過程,最終導致認知碎片化。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郭紀鋒提醒,當我們刷手機出現注意力極度渙散、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嚴重情緒化反應、深度學習能力下降、空虛感增加等癥狀時,就提示我們的大腦正在被“腐蝕”。
惡性循環
湖南省腦科醫院兒少心理科主任周亞男說,沉迷手機的兒童青少年容易發生睡眠障礙、記憶力顯著下降等問題。這些“腦腐”癥狀與手機依賴形成惡性循環:睡眠質量差導致日間精神萎靡,進而加劇逃避現實、沉迷虛擬世界的傾向。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游戲障礙”也演變成全球性難題,越來越多青少年因過度沉迷手機游戲走進診室。湘雅醫院心理衛生中心副研究員董慧茜是一名精神科醫生,在湘雅醫院開設網絡游戲成癮門診已經4年,長期關注網絡成癮及相關心理問題。她說,影像學檢查對比顯示,游戲障礙患者前額葉和紋狀體內特異腦區存在神經突觸缺陷,進而導致記憶力受損和抑制能力下降。
“腦腐”帶來的危害不僅在認知層面,還體現在軀體和情緒上。過度沉溺網絡,減少現實社交,容易引發抑郁情緒,甚至發展成抑郁癥,還會導致注意力缺失,嚴重影響學習和生活。
并非不可逆
數字時代,家庭、學校、社會應共同努力,引導青少年正確使用智能手機。
設定“數字行為”邊界。李學軍建議,家庭與學校協同制定手機使用規則,例如限制單次使用時長、劃定“無屏幕時段”,適當減少學生電子屏使用,逐步恢復深度閱讀與面對面社交的習慣。
替代性認知訓練。中南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范明獻教授建議,通過紙質書閱讀、邏輯思維游戲、體育運動等方式,重建青少年大腦的持續思考能力。
實施睡眠保護計劃。嚴格規定睡前1小時禁用電子設備,通過調整光照環境促進褪黑激素分泌,保障8小時高質量睡眠。
完善心理干預體系。湖南省腦科醫院副院長袁寧建議,醫療機構開發針對“數字原住民”的認知行為療法,幫助青少年識別信息過載的危害,培養批判性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
“腦腐”并非不可逆,通過重建健康習慣,大腦可恢復彈性。周亞男說:“我們需要幫助孩子重建與真實世界的連接,讓他們在深度思考中找回思維的力量。”唯有通過科學干預與集體行動,才能避免更多青少年在數字迷霧中迷失心智。
半月談記者:帥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