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隅?見——對于美,孩子們有話說”跨學科美育浸潤項目實踐暨多校聯合青少年藝術展在蘇州美術館7號展廳啟幕。
本次展覽由蘇州市青少年書畫協會主辦,吳中區教育局擔任指導單位,藝術家張旭波指導參展小學生周瑾安、陳博濤,帶領團隊進行了整個展覽的策劃和布置。整個展覽匯聚了太湖灣實驗小學、香山實驗小學、胥江實驗小學、胥口實驗小學、木瀆實驗小學、越溪實驗小學、郭巷實驗小學、碧波實驗小學、人民教育出版社附屬實驗小學九校的幾百位學子,聯合蘇州城市學院的大學生,通過為期一學年的沉浸式創作與跨代際協作,呈現了一場跨越年齡與學科邊界的藝術對話。展覽期間,蘇州知名品牌“緋咖啡”攜手展覽舉辦聯名活動,可在美術館門店購買到印有小朋友藝術作品的特色咖啡。
“隅”中窺世界:一場屬于未來的美學實驗
展覽以“自然、城市、文化、情緒”四大主題為框架,展出200余組涵蓋平面繪畫、織物藝術、繪本、雕塑、綜合材料裝置、巖彩等多種媒介的獨立、系列作品。其中,越溪實驗小學、郭巷實驗小學聯手蘇州城市學院設計專業師生進行非遺蘇劇、壁畫主題的創作,大學生幫助小學生突破技術壁壘,拓展視野,而小學生的奇思妙想亦點燃大學生的創作靈感,不僅會產出藝術作品,更探索了跨代際的創思思維培養生態系統;太湖灣實驗小學的學子則通過對太湖濕地的調研,結合自我情感與想象,展現小學生對自然科學的獨特觀察感知;香山實驗小學、胥江實驗小學、木瀆實驗小學、人教實驗小學等學子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轉而對傳統紋樣的再創作;碧波實驗小學聚焦浩瀚星空,學子們創造自己心中的星球;胥口實驗小學關注學子們的心理,情緒的可視化表達……
展廳中間有一組小學生們的課堂練習本組成的裝置成為全場焦點,當打開這些本子的時候,會知道他們創作的心路歷程。每一幅畫是經歷了思考再認識,有靈光乍現也有長時間的思考,他們不會寫的字用拼音記錄下來,可以看到每個心靈都是那么真誠,對美好的贊美,你可以看到太湖之美,也可以看到戲劇在他們心目中的份量,看到科技帶來的幻想,也看到身邊發生的一切。
可以看到,這些主題從“認知”到“鑒賞”,從“調研”到“創作”,巧妙融合了自然科學、藝術創作、人文歷史、生態保護、科技創新等多學科知識,全面提升了小學生們的文化理解、審美感知、藝術表現與創意實踐等核心素養,還完整經歷課題閉環,鍛煉了獨立思考、團隊協作與項目執行能力。
教育革新:當AI時代呼喚“不可替代的審美感知力”
上海市美術家協會顧問張培成教授在特邀前言中寫道:“這些作品是‘精神晶體’,是孩子們用審美智慧重構的生活哲學。”展覽特別設置“代際對話”展區,展陳來自蘇州城市學院的青年藝術家程承的《牡丹亭》作品,與小藝術家們的作品形成跨越代際的審美呼應。當AI可以模仿莫奈的筆觸、莎士比亞的文風甚至愛因斯坦的思維時,唯有審美力——這份植根于人類生命體驗的感知力、創造力與價值觀,將成為區分“工具理性”與“人性光輝”的終極標尺。我們可以把世界交給AI,但要把美留在心里。
太湖灣實驗小學徐佳萍校長表示:我們提供開放性素材,讓孩子接觸多元藝術形式,建立“觀察—感受—表達”的審美鏈條,鼓勵“試錯—迭代”的創作過程。這樣的美育模式培養了孩子們的批判性思維、跨學科整合能力、創新實踐、協作力等核心素養。通過這些能力的培養,小朋友不僅能應對AI時代的挑戰,更能成為“駕馭AI”的未來主人。
展覽持續至7月20日,免費向公眾開放,期間每周日有配套公教活動“小義工導賞+情緒自畫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