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凌晨四點,小暑節氣就到了。樓下張爺爺蹲在石墩子上,煙袋鍋子敲得叮當響:“雨打小暑頭,四十五天不用牛。”幾個老頭湊過來,胡子楂跟著點頭:“老話傳了幾輩兒,咱種莊稼的信這個。
”啥叫“不用牛”?張爺爺瞇眼回憶:“從前犁地靠牛拉,澆水靠牛拉水車。
雨水足了,地不旱,牛自然歇著。”現在牛棚空了不少,拖拉機“突突突”滿田跑。
可種稻子的老李頭說:“雨水足省水錢,去年小暑下透了,我少澆三回地,省了小五百。”農諺到底靠不靠譜?
翻了翻資料,專家說有門道。小暑前后下雨,能給稻子“灌個飽”。
這時候稻子正抽穗,水分跟上了,后期谷粒才飽滿。但雨大了也麻煩。前年小暑暴雨,村西頭王嬸家稻田泡了半尺水,稻根悶得發黃,減產百來斤。
氣象局說,未來三天北方多地有中雨,局部大雨。到底算不算“雨打小暑頭”?
張爺爺五點就去看氣象站屏幕:“現在測得準,但老話也不能全扔。”曬被子的習俗倒沒變。
趙奶奶把藍布被單鋪在院墻上:“曬過的被子有太陽味兒,潮蟲都不敢爬。”年輕人手機里裝著天氣APP,劃拉兩下就知道幾點下雨。可李二柱他爹總說:“APP能算出雨里帶不帶墑?
老話是土里長出來的,比屏幕準。”有個短視頻博主拍了曬伏場景:廣場上曬滿花被子,老頭教娃認“天河星”,說從前曬完被子看星星,就能猜明兒下不下雨。
評論區吵翻了:“我老家小暑沒下雨,后來旱得玉米葉打卷!”“我們村下了雨,稻子長得比往年高半頭!
”專家說,農諺是老輩人看天吃飯的經驗,但現在有灌溉渠、打井機,就算不下雨也能救急。可雨水是“天給的”,不用抽水電費,誰不盼著?
農場里,小王調試智能噴灌:“手機點一下,水管自己轉。”他爹蹲田埂上吧嗒煙:“要是小暑能下雨,這機器能多歇倆月。”老話說“小暑雨潤田”,現在是“老話新技一起用”。
張爺爺拍著氣象站的屏幕笑:“咱現在有雙保險,莊稼更穩當。”今年小暑雨下不下?過倆月稻子抽穗時,田埂上準保圍一堆人嘮這個。
想知道后續?點個關注,等稻子熟了,咱蹲田邊看個明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