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關乎未來的產業變革,正在中國西部腹地悄然拉開序幕。
7月3日,四川發布了一份雄心勃勃的產業升級方案,首次明確布局15大新興產業和8大未來產業。
到2027年,新興產業要培育30家以上全國影響力的行業領軍企業,打造5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和10個五百億級產業集群。未來產業要培育10家以上高成長性創新企業,產生重大創新成果和標志性產品。
這并非一份尋常的政策文件,而是一份戰略宣言。
《關于發展壯大新興產業加快培育未來產業的實施方案(2025—2027年)》所描繪的藍圖,看似與普通人的生活相隔甚遠,實則緊密相連。
它關系到未來這里將誕生何種高薪酬、高技能的就業崗位,關系到區域經濟能否擺脫傳統路徑依賴,更關系到國家在核心技術領域能否實現自主可控,筑牢安全屏障。
截至2024年,四川GDP超過6.4萬億元,位居全國第五,但第三產業占比達56.0%的背后,隱藏著結構性挑戰。
高技術制造業雖然增長8.4%,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新興產業增速超過20%,但總體規模和經濟占比仍有巨大提升空間。
很多經濟強省對新興產業的重視程度都很高,有些地方希望把資源投向熱門賽道,如果四川全面復制沿海模式,成為產業發展的跟隨者,其他省份的優勢資源就可以源源不斷形成擠壓效應。
現有的沿海省份產業發展通常依賴市場化的科技巨頭生態,需要長達數十年才能建立完整產業鏈。
方案的最大看點,正在于這種清醒的“差異化”競爭策略。它沒有在別人擅長的賽道上模仿追趕,而是立足自身獨一無二的稟賦。
什么是四川選擇的道路?如果說沿海省份在消費互聯網、平臺經濟等領域已經建成了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那么四川則選擇了一條更險峻、門檻也更高的崎嶇山路。
這條路的終點,通往的是“硬科技”的星辰大海。山路雖崎嶇,向上是頂峰。
在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中,四川已形成媲美甚至超越傳統科技強省的優勢地位。
四川擁有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錦屏深地實驗室等一批“國家隊”寶藏,以及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和強大的航空工業集群。這些長期深藏于國防科工體系內的“科教富礦”,正是其敢于押注未來的底氣。
因此,當其他地區熱議大模型應用時,四川將可控核聚變、先進核醫療、商業航天、深地科學等作為了主攻方向。這是一種聰明的揚長避短,試圖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這一最大變量,轉化為“區域發展經濟增量”這一最大成果。
2024年四川在核技術應用、航空航天等領域的投入達到數百億元規模,超過多個沿海省份的同類投入總和。
比如在可控核聚變領域,四川依托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國家級設施,相關項目可在數年內產生重大突破,技術轉化成本遠低于從零起步的其他省份。
核醫療產業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有點專業,但其發展潛力被稱為“下一個萬億賽道”。去年,首批國產醫用同位素實現規模化生產。
四川憑借樂山核技術應用產業園和綿陽核醫療健康產業園,將镥-177、鉬-99等核心同位素作為產業錨定資產,在精準靶向放射性藥物和先進放療設備領域提供全鏈條技術支持。
四川產業布局主要錨定的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這就相當于維護了自身在全國產業版圖中的核心地位,鞏固了在特定領域的技術主導權。
所以,四川產業方案最重要的是繼續推行科技創新的“硬核實力”,既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承載地,也是區域創新發展的引領者,牢牢占據全國產業價值鏈的高端環節。
這種設定體現了四川態度的180度大轉彎,從過去的跟隨模仿變身為創新引領者,特別是在新質生產力發展浪潮中。
目前,全國產業同質化競爭明顯。支持差異化發展,可以鞏固競爭地位。
四川的“15+8”方案就明確規定:新興產業發展必須立足現有比較優勢,未來產業布局必須聚焦原創技術突破和標志性產品打造。
只有擁有獨特科研資源和產業基礎的領域可以重點投入,而其他省份需要滿足一系列嚴格的技術門檻要求。說白了,一是要發揮優勢;二是要錯位競爭。
從中,也可以看到四川投入巨大資源和政策支持發展新興產業的深層原因。
首先,這是由四川自身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內生需求所決定的。 四川多年來以傳統優勢產業維系經濟增長,產業結構相對依賴第三產業。面對發展瓶頸,新興產業是實現突破、在全國經濟格局中獲得新話語權的關鍵。
這一轉型也是應對外部挑戰的必然選擇。如今四川要面對的已不只是區域間的同質化競爭和要素成本上升,更有全球科技競爭背后的產業鏈重構和技術迭代。作為西部經濟重鎮,四川必須主動求變,爭取發展主動權。
其次,這是四川尋求高質量發展、構建長遠安全根基的戰略路徑。 國際經驗表明,過度依賴傳統發展模式和外部產業轉移,容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四川若能構建一套自主可控的創新產業體系,則可以極大降低對外部產業轉移的依賴,從根本上提高自身經濟發展的韌性和可持續性,從而真正突破發展瓶頸。
更進一步看,這也是四川為中國內陸地區現代化探索一條新范式的使命擔當。 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內陸發展提供了一條擺脫傳統路徑依賴、實現創新驅動跨越的可能。四川擁有獨特的科研和工業基礎,正是探索這條新路的理想試驗場。
對全國而言,以四川為節點試驗前沿產業,不僅能積累適合內陸特點的發展經驗供其他省份借鑒,其探索本身也具有“壓力測試”的意義:若效果顯著,則能帶動全國產業布局的優化;若遇挫折,因其路徑的獨特性,也不會對國家整體產業安全造成系統性風險。
因此,四川要的不僅僅是維持西部經濟重鎮的地位,而是要成為一個帶著“國家級技術創新策源地”標簽的科技強省。
這場產業升級,表面上是新興產業發展,背后實則是區域競爭、人才爭奪,以及科技創新這個關鍵戰場的全方位競逐。
為確保藍圖落地,四川通過“清單制+責任制”的治理創新,將宏觀目標分解為具體任務,明確責任主體,確保政策執行不打折扣。同時,也正大力建設風險投資生態、人才流動機制、科技成果轉化體系等關鍵的“軟基礎設施”。
然而,這條通往未來的新路并非坦途。
四川雄厚的科教資源與強大的工業基礎之間,長期存在著一道無形的墻,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遲遲未能完全打通。
這就好比擁有一座藏滿珍貴設計圖紙的寶庫,卻缺少足夠的能工巧匠和市場渠道,將圖紙變為暢銷全球的精密儀器。這份方案,就是要砸開這道墻,將寶庫中的圖紙高效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最大的挑戰來自于人。四川不缺頂尖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但極度缺乏能洞察市場、整合資源、帶領一個前沿技術團隊殺出重圍的科技型企業家和產業領軍人才。對此,四川已在推動教育改革,計劃新建百個對接新興產業的技工專業,構建人才金字塔,但這需要長期耕耘。
其次是資本的耐心。未來產業普遍具有投資巨大、周期漫長、風險極高的特點,尤其是在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死亡谷”階段。這需要政府引導基金的耐心培育和對國有資本更長周期的考核,以吸引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最后,也是最核心的,是如何真正改革科研管理體制,破除束縛。方案中提出的“清單制+責任制”,正是為了給科研人員“松綁”,從過去繁瑣的過程審批,轉向基于信任、結果導向的管理,允許科學家在探索無人區時擁有更大的自主權和失敗的寬容度。
此外,還需警惕區域發展不平衡的風險。如何讓成都這一“極核”的能量,通過“成德眉資同城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機制,有效輻射帶動川南、川東北等區域協同發展,避免形成新的“創新鴻溝”,同樣考驗著決策者的智慧。
可以說,四川的這份方案,既是一次面向未來的產業布局,也是一場深刻的內部改革動員。
它傳遞的信號清晰而堅定:在未來全球科技與產業的博弈中,四川不僅要扮演可靠的戰略后方,更要成為一個手握獨門絕技、無可替代的關鍵角色,成為國家技術自主版圖中的核心節點之一。
它不再滿足于跟隨,而是要通過開辟一條屬于自己的新賽道,定義自己的未來。在這場風云激蕩的時代變局中,找準自己的生態位,將最深的根扎進最獨特的土壤,或許才是贏得未來的真正關鍵。
聯系電話:028-6525812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