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糖尿病3年的王女士最近被嚇得不輕——多年糖尿病一直控制穩定的她,突然發現家用血糖儀顯示餐前血糖高達12mmol/L!驚慌之下她立即趕往醫院,結果靜脈血檢測結果完全正常。
后來終于找到了原因:由于梅雨季節空氣潮濕,她的血糖試紙未密封保存受潮了,導致檢測結果嚴重偏差。
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糖友中上演。測血糖看似簡單,卻暗藏玄機,尤其餐后血糖監測中的錯誤操作,讓許多糖友在不知不覺中陷入血糖失控、并發癥逼近的危險境地。
血糖監測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環節,但很多糖友在測量餐后血糖時頻頻踩坑,使得寶貴的監測數據失去意義,這4個常見誤區希望大家不要再犯。
“測前停藥”
不少糖友在測餐前擅自停用降糖藥,認為這樣測得的才是“真實”血糖。
三諾健康糖尿病門診的醫生指出,這是完全錯誤的做法。檢查餐后血糖就是為了觀察藥物對血糖的控制效果。
擅自停藥不僅無法反映真實病情,還會造成血糖劇烈波動,甚至誘發急性并發癥。
計時錯誤
“餐后2小時血糖”這個看似簡單的概念,竟讓眾多糖友栽了跟頭。正確的時間計算應當從“吃第一口飯”開始,而非用餐結束才計時。
有些糖友先吃菜再吃主食,誤將“第一口飯”理解為“第一口米飯”,也會導致檢測時間錯誤。
只重視空腹血糖,忽視餐后血糖
根據醫生們講述的臨床案例顯示,一位患糖尿病18年的患者,空腹血糖一直控制在7mmol/L左右,但餐后血糖高達15.6mmol/L,最終因視網膜病變不得不接受眼部激光治療。
忽視檢測工具的狀態
一位70歲的陳爹爹在家自測血糖“一直穩定”,結果醫院檢查發現血糖高達15.8mmol/L。
原因令人咋舌,他的血糖儀使用的試紙也早已過期半年。這些看似微小的測量錯誤,背后隱藏著巨大的健康危機。
為啥我們一二再而三的強調測量餐后血糖呢?
因為餐后血糖的重要性常被低估。人體一天中真正的空腹狀態只有早餐前的約4小時,其余大部分時間都處于餐后狀態。
這意味著僅關注空腹血糖,可能讓身體長時間處于危險的高血糖環境中。
由于血糖升高是階梯性的,身體會逐漸適應,不會立即出現明顯不適。當癥狀出現時,病情往往已相當嚴重,可能出現腦出血、心肌梗死等嚴重后果。
餐后血糖異常是微血管并發癥的預警信號,,餐后血糖能更好地預測視網膜病變的發生。
對于早期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首先出現在餐后階段。僅查空腹血糖,可能讓半數早期糖尿病患者被漏診,錯過最佳干預時機。
那么,我們怎么測餐后血糖呢?
如果你用的指尖血糖儀,要獲得準確的餐后血糖值,細節把控至關重要。
1)規范操作是基礎
測量前用溫水洗手并擦干,避免使用酒精消毒后直接采血,以免殘留酒精影響結果。采血時應垂直扎手指側面,輕壓擠出飽滿血滴,避免過度擠壓導致組織液稀釋血樣。
2)試紙保存是關鍵
這是很多老年糖友會面臨的問題,用失效過期的試紙去測的數據自然不準確。試紙應存放在干燥密封的容器中,每次取用后及時蓋緊蓋子。
在梅雨季節等潮濕環境下,更需格外注意防潮。購買試紙時注意保質期,過期試紙堅決不用,即使外觀看起來完好無損。
3)血糖儀需要定期校準
醫生們建議大家家用血糖儀應每3-6個月到醫院或售后點進行專業校準。新儀器初次使用時,最好與醫院靜脈血結果進行比對,也可以聽取醫生的專業指導意見。
4)情緒管理常被忽略
緊張、易怒、暴躁等情緒波動會導致機體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腎上腺素分泌增多,進而引起血糖升高。
有些糖友發現,同樣的早餐,不同心情下測出的血糖值可能差異明顯。
如果你用的是動態血糖儀,很多患者對儀器的使用和數據解讀并不了解。在開始自測之前,患者應該仔細閱讀儀器的說明書,并咨詢醫生或專業人士的意見。
因此患者還需要學會正確操作儀器,并能夠正確解讀血糖數據。如果對數據解讀方面有困惑,患者可以咨詢醫生。
策劃:Ceci
作者:龍溪
配圖:三諾講糖自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