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享
作者:趙小娜
*未經授權不得擅自截圖用于商業用途及學術研究用途
病例點評
01
趙燕玲 副主任醫師 點評
一、疾病特征
該患者診斷為肌萎縮側索硬化癥,是既累及上運動神經元(大腦、腦干、脊髓),又影響到下運動神經元(顱神經核、脊髓前角細胞)及其支配的軀干、四肢和頭面部肌肉的一種慢性進行性變性疾病。臨床上常表現為上、下運動神經元合并受損的混合性癱瘓。上運動神經元受累體征主要包括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陣攣、病理征陽性等。下運動神經元受累體征主要包括肌肉無力、萎縮和肌束顫動。
二、術前評估與麻醉風險
此類患者術前評估很重要,肌無力累及的肌肉范圍及嚴重程度不同,麻醉風險不同。①術前存在吞咽困難、構音障礙,需警惕誤吸、吸入性肺炎的風險;②存在呼吸肌無力,需警惕低通氣量、低氧血癥、拔管困難、呼吸衰竭的風險;③存在四肢肌無力、活動障礙,需警惕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④累及自主神經,需警惕體位性低血壓、循環不穩定的風險。
修正的肌萎縮側索硬化功能評分量表(ALSFRSr)總評分≤38分是預測死亡風險或氣管切開術的有力指標。術前用力肺活量( FVC)<預計值50%的患者手術麻醉相關的并發癥會增加,需術后呼吸支持準備。該患者呼吸系統受累癥狀不明顯,但仍應完善ALSFRSr、肺功能檢查(FVC、MVV)、血氣分析。既可以量化患者整體的功能狀態,明確呼吸儲備功能,幫助預測術后并發癥風險,也可以作為病情變化的基線參照。
三、麻醉方法和麻醉藥物的選擇:
在充分權衡麻醉并發癥與獲益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麻醉方式,滿足手術要求,減少對原發疾病的干擾。避免操作或者藥物的神經損傷、神經毒性,避免加重術后呼吸肌無力、呼吸功能不全。
使用快速可逆的短效鎮痛和鎮靜藥物。全麻誘導多采用短效麻醉藥物(如丙泊酚、瑞芬太尼),而在麻醉維持階段則多選用吸入麻醉藥,以減少或避免使用肌松藥。如果必須使用肌松藥,需注意去極化肌松藥禁用,非去極化肌松藥謹慎使用,小劑量滴定式給藥。
該患者麻醉方案的成功之處在于:①采用避免肌松藥的全憑靜脈麻醉,誘導和維持均使用短效鎮靜鎮痛藥,減少術后呼吸抑制風險;②喉罩替代氣管插管,降低氣道并發癥風險,且患者術前無吞咽困難,誤吸風險可控;③精細化管理:BIS監測確保適宜麻醉深度,避免術中知曉,ETCO2實時監測通氣,預防高碳酸血癥。
該患者麻醉管理不足有:①依托咪酯雖劑量小,但可能誘發肌陣攣,加重ALS患者的肌肉異常興奮,丙泊酚單藥誘導更穩妥;②未監測體溫,ALS患者體溫調節能力下降,術中低體溫可能影響藥物代謝及術后蘇醒?;蛐虯LS有發生惡性高熱可能,體溫監測能及時發現異常。
02
李艷榮 副主任醫師點評
該病例為71歲ALS患者(BMI 14.7,營養不良),擬行輸尿管軟鏡鈥激光碎石術。
一、此類患者麻醉管理的核心挑戰
呼吸功能受損風險:ALS患者膈肌和肋間肌萎縮,術后易發生肺不張、低氧血癥甚至呼吸衰竭。
肌松藥敏感性增加:去極化肌松藥(琥珀膽堿)可致高鉀血癥,非去極化肌松藥(如羅庫溴銨)作用時間延長,增加術后肌無力風險。
自主神經功能不穩定:易出現血壓波動、心率異常(如本例術中心率50~60次/分,可能與迷走張力增高相關)。
營養不良與低蛋白血癥:影響藥物代謝,增加術后恢復不確定性。
二、麻醉亮點
本病例采用了避免肌松藥的全憑靜脈麻醉(TIVA):丙泊酚+瑞芬太尼維持,減少術后呼吸抑制風險,符合ALS患者麻醉原則。喉罩替代氣管插管:手術時間短(56分鐘),喉罩降低氣道損傷風險,且患者術前無吞咽困難,誤吸風險可控。
三、術中管理建議
①體溫監測:ALS患者體溫調節能力下降,術中低體溫可能影響藥物代謝及術后蘇醒,這類或者需要主動保溫。
②肌松監測:即使未用肌松藥,神經肌肉監測(如TOF)可基線評估其肌力。
③替代藥物考量:依托咪酯爭議:不是使用禁忌,但考慮到其肌陣攣風險可能加重ALS癥狀,如果能選擇更好的替代藥物,盡量使用替代藥物(如優先選擇丙泊酚單藥誘導)。
四、術后管理的改進空間
沒有強調呼吸支持預案:盡管本例患者順利拔管,但ALS患者術后24~72小時仍可能發生呼吸衰竭,病房監護室應具備無創通氣(BiPAP)條件。
患者BMI 14.7、Alb 34.4g/L,術后需積極腸內營養或營養科會診,促進恢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